“发明”中国诗—目的论视角庞德《华夏集》误译研究

来源 :浙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ll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二十世纪著名诗人埃兹拉·庞德被誉为西方发现了中国诗歌的诗人,其于1915年出版的中国诗歌译本《华夏集》(Cathay)不仅在其个人诗歌创作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也掀起了西方译者、诗人对中国诗歌、文化的关注热潮。然而,从传统的翻译标准来衡量,庞德的翻译却误译频现;由此,误译与其翻译的成功所形成的对比,成为一个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本文立足于翻译功能目的论视角和相关理论,结合庞德所处的时代背景、其现代主义诗学理念,深入《华夏集》文本本身,比较庞德译文本与源文本,同时横向比较其他译木,分析误译产生的原因,对误译现象进行分类。本文主要分为以下几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翻译目的论和《华夏集》的国内外研究背景。第二章,分析在文学翻译中,翻译目的论具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帮助把握翻译的目的,辩证地看待文学翻译现象。第三章,阐述误译在翻译过程中必然存在性,目的论视角下误译由语用、文化、语言、语篇类型导致,《华夏集》中包含丰富的误译现象,体现了庞德创作性的翻译选择。第四章,讨论了误译与“发明”之间的关系,《华夏集》中的误译多属于创作性误译,具有积极作用,在英语语境下“发明”了中国诗,运用叠加和并置、化简和跨行的手法,打破了传统英语诗歌的桎梏,推动了其现代化。《华夏集》误译实现了庞德的汲取中国传统诗歌特点、革新英语诗歌表达的翻译目的,用西方人的视角“发明”中国诗歌,具有积极意义,同时启示翻译批评要全面地评价误译现象。
其他文献
<正>在电影院看《哆啦A梦》,到结尾的时候,闺蜜抱着我的胳膊一起哭了。我放眼望去,身边的人都在抽泣。我想,也许是勾起了他们的回忆吧,不单单是有《哆啦A梦》陪伴的日子,还有
期刊
五峰土家族自治县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小面积试验,逐步成功探索出蓄养健壮茶树穗条,创新茶树短穗扦插规程,贯穿全程光、温、水、肥管理相融合的露地规模扦插技术,小面积出圃
<正>当墙上的日历牌又跳过一张,我们离2016年越来越远,总想拍一部以小美编辑部的日常为主的微电影,将这一年的所有幸运一一列举,不需要炫丽特效。看似一帧帧如温水的画面,在
期刊
开角型青光眼是常见致卣眼病之一,由于其症状隐匿易造成误诊和漏诊,且其对视功能损害呈进行性,所以早期诊断十分重要。现将我院2002年-2006年可疑开角型青光眼65例护理观察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