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复调”是一个音乐术语,被俄国批评家巴赫金首次引入小说理论体系之中。复调小说不同于传统的独白式的小说,根本区别在于复调小说给予主人公充分的自由表达自我的意识。《凶年纪事》是库切的第十三部小说,从横向上来看,小说的第一栏是库切笔下主人公C先生对政治、民主、耻辱等的政论性言辞。而小说的第二栏和第三栏则取自不同主人公的不同视角,讲述同一个故事。“复调音乐大师”巴赫通过高超的复调手法,将复调音乐发展到了极完美的境地,巴赫金则将复调引入小说理论体系,而南非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将音乐和小说的复调性渗透到他的文学创作中,2007年出版的小说《凶年纪事》在形式上和内容上都表现了故事的单声部纵向发展,而且还体现了不同声部的横向发展。三个声部的合音,组成了一曲完整而又跌宕起伏的完美乐章。库切通过不同的叙述角度塑造独特的人物、故事情节、叙述艺术,对文学与政治、文化与民族等诸多重大问题展开探讨,以此体现独特的审美特征。本文通过巴赫金复调理论切入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马尔斯维尔.库切2007年出版的的文学作品《凶年纪事》,探讨在“自我”和“他者”的交流与对话中,双声部以及多声部的存在,以及这些声部何以体现主人公们的自我意识?本文拟通过运用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对库切的小说《凶年纪事》进行解读。本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章为引言,包括作者介绍、作品简介。第二章是国内外的研究综述。第三章则则为本论文的理论基石,简要介绍本文用来分析的复调理论。第四章的将论述的重点放在由俄罗斯文学批评家米哈伊尔.巴赫金提出的对话理论之上。巴赫金指出:文学作品不再仅仅是作者本人意识形态的体现,而是一种独立的存在形式。这种独立性也体现在作品中人物的身上,他们不再受作者意志的支配,而是有着独立意识形态的个体。作品中人物之间同样不再是支配和被支配的关系,因此他们的话语都是独立并且是平等。巴赫金所栺的对话并不等同于普通意义上的对话,而是指小说人物之间、作者和人物之间、人物自身的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因此,一个文本不再是作者单一的声音,而是由多种声音构成的复调。正因为如此,第四章对文中各个主人公和作者的对话关系展开讨论。例如,C先生与安雅,安雅与艾伦,艾伦与C先生,乃至C先生与作者本人库切的大型对话关系。此外,本章还独辟一节来讨论在黑人影响下的白人对现实的书写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也是黑人与白人所展开的大型对话。随后,C先生和安雅的微型话语分析也逐步深入。通过对小说中各个人物对话关系的分析,我们不难感受到小说本身所具有的的开放性、未完成性。作家库切本人有意将小说话语作为一个大型对话场的意图,在他们各自对话中产生的不同声音之间的碰撞,使我们深刻地领略到此文本话语的对话性、不确定性等。因此,在第五章,通过探讨小说不确定的文本类型、文章结构、小说情节、以及多样化的主题和对小说中人物不确定性的构建,主要对复调的另一主要特征——不确定性展开分析。总之,后殖民文学代表人物J.M.库切借助于后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在《凶年纪事》中大胆地对传统的文学创作形式、文学理念进行挑战,在论说和叙事之间嵌入互文性关联,但是作者既不做道德主题解构,也不以像是的先验含义来暗示小说形式,以此使得《凶年纪事》的文本具有典型的后现代特点。库切运用对话性和小说的开放性对抗传统历史话语的封闭、独白的写作模式,对凶年记事的解读可以使读者对小说的社会意义看得更加的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