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铣偏心控制系统摩擦补偿研究

来源 :浙江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zsm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螺旋铣孔技术在加工航空难加工材料时具有明显优势,已广泛应用于航空制造领域。浙江大学飞机数字化装配技术研究团队首次设计出中空式直驱电机配合偏心套筒结构实现加工孔径自动调整的新型螺旋铣孔设备。然而偏心套筒间直接依靠摩擦传动的结构极大影响偏心轴的高精度定位和低速性能。本文以螺旋铣偏心轴为研究对象,针对偏心套筒间的非线性摩擦力,开展自适应摩擦补偿方法的仿真和应用研究。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介绍论文研究背景,综述摩擦模型和摩擦补偿方法研究发展现状,并给出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二章针对螺旋铣孔技术,从工作原理、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三个方面详细描述螺旋铣末端执行器的系统构成。针对其偏心轴控制系统,对制孔孔径自动调节原理、相应控制元器件以及系统控制难点进行分析,最后建立该偏心轴控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第三章分别采用摩擦参数一致性变化和非一致性变化的LuGre摩擦模型描述螺旋铣偏心轴控制系统,设计状态观测器估计摩擦模型中不可测的内部状态变量,采用Backstepping方法设计自适应控制器,并利用Lyapunov方法证明系统的稳定性。最后通过MATLAB仿真对比实验验证所设计控制器的有效性。第四章以直驱电机实验平台为对象进行自适应摩擦补偿控制系统设计实验研究。构建直驱电机实验系统平台,进行摩擦参数辨识和自适应控制器相关参数优化,并详细研究在MechaWare环境下自适应摩擦补偿控制器的实现。系统位置伺服和低速跟踪实验结果表明:与PID控制相比,采用自适应摩擦补偿的控制系统位置伺服性能更好,在0.1°/s的低速跟踪实验中,系统最大跟踪误差由0.03°降低到0.01°以下。第五章总结本文的研究工作,并对可进一步研究的内容进行展望。
其他文献
随着微机电系统和先进制造领域的发展,对微小型对象的微操作与微装配已逐渐成为多学科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微操作或微装配中,往往存在大范围的快速运动,由于系统中柔性结构的存在,在运动过程中和运动停止后有可能会激起微夹持器自身的弹性振动,给夹持可靠性和定位精度带来影响。本学位论文以微操作过程中的运动控制和振动抑制技术为研究背景,以一类由伺服电机、机械臂和柔性微夹持器等构成的宏/微操作器为研究对象,伺服电机驱
迄今为止,我国煤层气除沁水盆地的部分地区有所突破外,还没有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开发程度。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过分依赖美国建立在地质构造较为简单基础上的煤层气理论体系。国内
对焊接电磁曝露环境研究的主要目标就是为了实现焊接过程中由焊接设备产生的电磁场对操作人员健康影响的评估,属于焊接生产环境安全与防护的范畴。本课题研究工作的内容是根
学位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红粘土是我国分布最广泛的特殊土类型之一,其自身不良的物理、水理性质为我国公路、铁路、桥、隧工程沿线地质灾害的发生带来了很大隐患。工程实践发现,红粘土工程性质的劣化
矿井提升机是联系地面与井下的重要设备。为保证其能可靠的运行,除了选择性能可靠的设备和平时的悉心维护以外,还应该做好设备运行状态监测方面的工作,以便及时发现隐情,防患
我国核电站目前用的转速监测仪表主要依赖进口,国内没有适用于核电的1E级转速传感器。为满足CAP1400泵组辅助系统测试仪表的国产化要求,本文旨在研究一种能在辐射和高温高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