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和狭义上的理解不同的是,完美主义的研究发展至今,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单维度、消极的变量,而是一种包含积极和消极双成分的人格特质。前人的研究对完美主义、压力、应对方式、自尊和抑郁这五者之间的研究较为密切,而相互之间的作用也较为复杂。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存在影响这一点是公认的,但这种影响是把“双刃剑”,完美主义的双重加工模型认为积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完美主义的内隐动机和相对情绪状态、认知过程等皆不相同,因而完美主义的双成分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积极完美主义对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而狭义理解上的消极完美主义则对心理健康起到负作用。
以往的完美主义研究几乎都以在校学生为研究被试,而忽略了对企业员工完美主义的定量研究,本研究试图打破这一方面的空白,对当今企业员工的完美主义现状与人口统计学的关系进行描述性分析,并以完美主义为尺度对工作者群体进行聚类分析。本研究采用国内最前沿的完美主义多维度量表.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訾非所编制的《积极完美主义量表》和《消极完美主义量表》,采用两步聚类分析法,将在职员工分为四组,再通过方差分析,对这四组在感知到的压力水平、自尊、消极应对、积极应对、工作倦怠和抑郁等多个心理健康适应和非适应指标上的差异进行比较。
除了对企业在职员工的完美主义现状进行描述和分类,还对完美主义和工作倦怠、抑郁之间的中介变量进行探索。因为完美主义作为较为稳定的人格特质,想要对其进行改变往往需要耗费相当长的时间,因此考察中介机制,可以更迅速而有效地减少完美主义对员工所产生的工作倦怠感和抑郁水平的消极影响,并为增加完美主义的积极效果寻求方法。因此本研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探索了完美主义、应对、自尊和工作倦怠、抑郁之间的中介机制。
本次研究得到以下结论:1、消极完美主义和消极应对正相关,和积极应对负相关;积极完美主义则和积极应对正相关,和消极应对负相关;2、消极完美主义和自尊负相关,而积极完美主义则和自尊正相关;3、消极完美主义和工作倦怠、抑郁正相关,而积极完美主义则和工作倦怠、抑郁负相关,即员工的消极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水平负相关,而积极完美主义和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4、可以将工作者分成4类人群,其中消极完美主义工作者的心理健康水平最低。5、应对方式和自尊在完美主义和工作倦怠、抑郁之间起到中介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