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多肽拮抗VEGF对树突状细胞成熟负向调控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daid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肿瘤免疫治疗是当前肿瘤综合治疗中最具有前景的疗法之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作为体内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professional 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能够激活初始T淋巴细胞(naive T cells),从而启动特异性细胞免疫,在机体产生针对肿瘤的免疫应答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既往研究证实,肿瘤细胞分泌多种免疫抑制因子,这些细胞因子能够作用于体内DC,干扰DC的正常发育和生理功能,构成肿瘤细胞的免疫逃逸机制。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能够明显抑制DC的分化成熟,且该抑制性作用通过DC表面的神经纤毛蛋白-1(Neuropilin-1,NRP-1)作为共受体介导,NRP-1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靶点。基于VEGF/NRP-1相互作用的结构关系,我们推测,可能存在一种多肽类NRP-1拮抗剂,能够竞争性阻断VEGF与DC表面NRP-1的特异性结合,逆转VEGF对DC分化成熟的负向调控,进而恢复DC在体内外的免疫激活和调节等相关作用,增强机体对肿瘤的有效免疫应答。目的:验证新型多肽MY1340与DC表面NRP-1是否特异性结合;体外实验明确MY1340能否拮抗VEGF对于DC成熟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应用荷瘤小鼠探究在体内MY1340对脾脏中DC的影响及其对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以健康成人外周血作为细胞来源,采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磁珠分选从中提取单个核细胞,培养过程中添加IL-4和GM-CSF诱导单核向DC进行分化,使用LPS刺激DC成熟。通过形态学观察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表型来验证未成熟DC(immature DC,imDC)以及成熟 DC(matureDC,mDC)。采用Pull-down实验结合液相二级质谱(LC-MS/MS)鉴定,并进一步应用Western blot验证来综合分析MY1340与DC表面的具体结合位点;采用竞争性ELISA实验确定MY1340是否能够影响VEGF-NRP-1复合物的形成;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分析MY1340对VEGF影响下DC表型和吞噬功能改变的作用;采用Luminex液相芯片检测分析MY1340对VEGF作用下DC所分泌细胞因子变化的影响;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Y1340对DC成熟相关通路信号分子磷酸化水平的影响以探索其作用机制。关于MY1340在体内的效果,我们通过建立荷瘤小鼠模型,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应用MY1340后小鼠脾脏DC数量以及成熟程度的改变,记录肿瘤生长以及小鼠的体重,观察内脏器官的形态变化以明确其体内效果。结果:应用密度梯度离心结合磁珠分选能够从健康成人外周血中分离出高纯度的单个核细胞,经形态学观察以及流式细胞术检测能够确定单核成功定向分化为imDC并在加入LPS刺激48小时后成熟。通过Pull-down结合LC-MS/MS以及Western blot验证,我们证明了 MY1340与NRP-1的直接特异性结合;并通过竞争性ELISA实验证明MY1340能够抑制VEGF与NRP-1的结合;通过流式细胞术、吞噬实验和Luminex细胞因子检测,从DC的表型表达以及功能两方面均验证了 MY1340能够桔抗VEGF对DC成熟的抑制作用;最后通过胞内磷酸化的检测,提示其促DC成熟可能是通过逆转VEGF对ERK1/2和NF-κB磷酸化的抑制作用来实现的。荷瘤小鼠实验证实:MY1340在体内能够抑制肿瘤的增长,流式检测结果显示MY1340能够促进小鼠脾脏DC的成熟。结论:新型多肽MY1340通过与NRP-1的特异性结合而抑制VEGF-NRP-1复合物的形成,通过拮抗VEGF对ERK1/2和NF-κB磷酸化抑制作用,逆转VEGF对DC成熟的负向调控,并在荷瘤小鼠体内促进DC的成熟进而起到抑瘤作用,有希望为肿瘤的免疫治疗疗效的提升以及DC疫苗的优化提供新的思路。
其他文献
目的:环氧二十碳三烯酸(Epoxyeicosatrienoic acids,EETs)可减少人类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和小鼠前脂肪细胞(3T-3L1)的脂肪形成。我们旨在探讨通过抑制环氧化物水解酶(Soluble epoxide hydrolase,sEH)上调EET水平,能否影响白色和褐色脂肪的形成及上调线粒体和产热基因的表达,从而达到改善脂肪细胞功能
目的骨科内植物置入人体后,术中或宿主血行播散来的细菌在材料表面容易定植,并大量增殖,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立体结构,再通过细菌播散到远处增殖,循环往复,形成细菌生物被膜生态系统,导致治疗失败,成为临床棘手的难题。骨科内植物金属如钬合金作为一个无机体,缺乏自身抗感染性能。本研究拟通过离子注入技术对钛合金进行表面改性,在其表面注入铜离子,并以注入银离子为对照来探索铜离子注入改性后的钛合金抑制细菌生物被膜形成
研究背景: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是男性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Gleason评分(Gleason Score,GS)是评价PCa侵袭性的“金标准”。近年来关于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标志物的研究已经成为热点。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PCa早期诊断最常用的标志物,但是PSA在鉴别侵袭性和非侵袭性PCa中的作
研究背景:与活体肝移植相比,脑死亡供体肝移植具有较差的移植效果,较短的移植物存活期。脑死亡被认为是影响脑死亡肝移植术后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除了血流动力学之外,脑死亡对器官和移植后结局的恶化作用的机制主要与全身炎症反应有关。在脑死亡期间和之后释放的促炎性细胞因子通过引发全身炎症反应导致潜在供体器官的组织学损伤和功能障碍。缺血/再灌注损伤是造成脑死亡肝移植术后移植物初期功能不全和原发性移植物无功能的另
研究背景和目的:肿瘤微环境中细胞因子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疗效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第1部分利用TCGA大数据分析组织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与肺癌发病和预后的相关性。免疫检查点抑制剂PD-1/PD-L1抗体作为免疫治疗的里程碑式药物广泛应用于多种血液及实体肿瘤,但其治疗过程中的延迟反应和假性进展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疗效评价的准确性,本文第2部分分析外周血细胞因子与免疫抑制剂疗效的相关性,旨在寻找一种能早
研究背景:近年来,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病率明显上升,其中增加最显著的是胃和直肠。由于多数病人确诊时已经发生转移,失去最佳手术时机;且低分化的神经内分泌癌预后差。因此,研究胃肠胰神经内分泌肿瘤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寻找有效的疗效预测因子及预后因子,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人白血病相关蛋白16(leukem related protein16,LRP16)在乳腺癌、肺癌、胃癌等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
[目的]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VSMC)的迁移与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动脉狭窄闭塞和血管腔内治疗术后再狭窄的病理进程息息相关,因此对于VSMC迁移的研究便显得尤为重要。传统的细胞学迁移实验方法通量低,实验一致性较差,可重复性差,存在较大的局限性,制约了 VSMC的迁移表征,同时也降低了对VSMC迁移研究的可信证据级别。因此,本实验基于微流控技术,设计3
目的:在体外通过悬浮红细胞上清与心肌细胞共培养来进行红细胞代谢物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评价,并对可能的毒性作用机制进行研究,以期为制定临床输血指南、降低输血风险、研制新型红细胞保存液提供新的基础研究依据。方法:(1)5人份2单位少白细胞悬浮红细胞,分别在库存0d、14d和35d时离心分离上清,与具有搏动特性的人多潜能干细胞定向分化得到的心肌细胞(human-induced pluripotent s
脊柱畸形是一种常见的脊柱疾患,不仅影响患者的形体发育,还会造成严重的心理负担。我国各类脊柱畸形的发生率普遍高于欧美,甚至亦高于其他亚洲地区,又由于诊疗体系的不完善,畸形矫治的医疗费用昂贵,许多患者的病情迁延进展,最终逐渐发展至严重的脊柱后凸、侧后凸畸形,引起呼吸、消化、循环、泌尿及神经系统功能障碍,无法正常的工作、生活,使个人和家庭都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和精神压力。严重的脊柱畸形采用传统的保守治疗往往
背景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第一步,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近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内皮功能损伤机制的研究,目前已从基因水平证实多种微小RNAs(microRNAs,miRs)参与血管内皮功能损伤的发生。近期的离体实验证实miR-182-5p可能通过调控血管内皮功能来参与动脉粥样硬化过程。我们的研究以期临床证实miR-182-5p与血管内皮功能之间的关系。此外在临床中,急需探索改善老年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