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面对日益激烈的社会竞争及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陡增,所导致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逐年上升态势。一方面,作为典型弱势群体之一,女性硕士研究生在我国高校中基数庞大且更易遭受心理健康问题的袭扰;另一方面,临近毕业这一特殊时期,更是各种压力交叉汇集的高危阶段。然而,女性硕士研究生心理压力虽多有研究,但聚焦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的研究却不多见,特别是解析心理压力源头的分析更加少见。因此,鉴于毕业时段的特殊性和重要性,对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压力源的现状和结构的深入探索,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同时也彰显出教育的人文关怀。本文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X大学2019届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群体进行了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的方式深入了解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压力源有哪些以及产生的原因,进而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本文共分为四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X大学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压力研究理论基础。通过对压力认知交互作用理论的研究分析,为本文的研究奠定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X大学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压力现状。通过访谈和问卷对2019届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进行调查,发现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总体来说较大,其中就业压力、学业压力、经济压力、婚恋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等是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的压力源。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在来源地维度、独生子女维度和专业维度上的压力大小有显著性差异。不同群体的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在就业压力、学业压力、婚恋压力、经济压力和人际交往压力上也有显著性差异。压力对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产生的影响,包括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其中消极影响包括认知方面、生理方面和行为方面。第三部分是X大学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压力产生的原因。导致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产生压力的原因来自社会因素、学校因素、家庭因素和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包括用人单位方面、社会竞争力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舆论的影响、社交媒体的影响;学校因素包括缺少就业指导、学校扩招、科研任务大、导师要求严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少;家庭因素包括父母期望高、家庭经济状况不佳、父母缺少心理关注、家庭不和谐;个人因素包括缺少社会经验、缺少职业规划、时间安排上不合理、沟通能力差。第四部分是建议与对策。根据第三部分中产生压力的原因,文章也从社会方面、学校方面、家庭方面和个人方面提出建议与对策。社会方面包括提高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的角色认同度、消除学校歧视、提高社会就业水平、减少负面社会舆论和增加社交活动;学校方面包括增加就业教育课程、学校减少扩招、增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和心理咨询室、导师改变指导模式和开展科研活动;家庭方面包括调节家庭对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的期望、改变教育方式、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个人方面包括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合理安排时间和提高沟通能力。希望对缓解应届女性硕士研究生压力提供有效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