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2000-2013年的SPOT VGT/NDVI数据集、海河流域30个典型气象站点的气温、降水数据以及统计数据等其它数据,借助ArcGIS技术并采用Slope趋势分析、Hurst指数、偏相关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方法,首先对海河流域近14年来植被的时空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然后从年尺度和月尺度上全面分析植被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及滞后性,并从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工程和城市化效应3方面分析人类活动对海河流域植被变化的影响。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植被的空间分布上,海河流域14年间植被覆盖状况总体较好,仅环渤海湾地带和一些城市中心区域植被覆盖状况较差;植被的年际变化上,14年间海河流域植被覆盖状况整体上得到了显著改善;植被的月变化上,仅3月份的植被覆盖变化呈退化状况,其余各月份的植被覆盖变化都趋于改善态势;植被的空间变化上,研究区植被整体上得到了改善,并且大部分地区的植被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城市中心外围区域的植被退化现象较为严重;植被变化趋势的可持续性上,海河流域未来植被以持续改善为主,并且以持续明显改善占主导地位,以林地、草地最为明显,持续严重退化以湿地和建设用地所占比重最高。(2)植被与气温、降水的年尺度相关性上,研究内大部分区域的植被变化与气温呈负相关、与降水呈正相关,而且降水与植被变化的相关性更为显著,说明降水变化对该地区植被变化的影响更大;植被与气温、降水的月尺度相关性上,根据各月NDVI分别与前0-3月气温、降水的偏相关关系来看,植被变化对气温和降水变化的响应存在1-3个月的滞后现象,3月份、7月份和11月份的气温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最大,1月份、7月份和9月份的降水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最大,尤以7月份降水对植被变化的影响最为明显。(3)土地利用、生态建设工程和城市化效应都在不同程度上对植被变化产生—定的影响。14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与植被变化的关系表现为:植被改善面积比例最大的是林地和草地,植被退化面积比例最大的是建设用地和湿地;在生态恢复的背景下,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对该地区植被覆盖起到了积极的改善作用,对区域生态环境发挥了显著的正效应;城市化效应对区域植被变化所产生的影响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在建设生态宜居城市理念的指引下,人类对植被的积极干预与城市化相联系,使植被变化表现出市中心外围植被退化而市中心区域植被改善的双重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