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飞虱是中国最主要的水稻害虫之一,具有远距离迁飞的特性。已有研究表明,我国稻飞虱主要是由位于我国南部的中南半岛地区迁飞而来,是我国云南省稻飞虱的虫源地。其中,褐飞虱是将水稻作为唯一的能量来源的单食性昆虫,白背飞虱则只有寄生在水稻中才能更好的繁衍下一代,属于寡食性昆虫。“绿色革命”以来,中南半岛国家引进高产矮杆的水稻新品种,兴修水利,提高施肥效率,不仅扩大了水稻的种植面积还将原来的单季稻改为两季稻或三季稻。同一时期,我国云南省稻飞虱大发生也越来越频繁。水稻作为稻飞虱唯一的食料来源或最优食料来源,其空间分布与种植模式的变化对稻飞虱虫源基数有重要影响。因此,得到中南半岛地区稻作制度近几十年的时空变化,并探索其与我国稻飞虱迁入第一站云南省稻飞虱迁入情况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LTDR数据用于提取中南半岛地区19世纪80年代至2012年的稻作制度变化情况,再将结果结合云南省稻飞虱迁入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除了老挝由于水稻种植面积过小,水稻田小而分散等原因导致结果不理想以外,泰国一季稻和两季稻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但整体情况为上升,越南则不同,一季稻呈现下降的趋势,两季稻和三季稻均为上升。柬埔寨和缅甸情况类似,一季稻、两季稻和三季稻都呈现上升的特点,分别都与水稻收获面积的统计数据变化趋势相同。得到中南半岛地区稻作制度变化数据以后,将具有代表性的云南省师宗县稻飞虱虫情数据与稻作制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p=0.005,显示两季稻和三季稻均与其呈显著负相关,并且三季稻比两季稻相关性更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778,-0.812。研究结果表明:水稻耕作制度从单季稻改为双季稻,单季稻改为三季稻或者双季稻和三季稻互相转换对我国稻飞虱发生情况有重要影响,这为研究稻飞虱迁飞机制,稻飞虱虫源地治理等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也这为我国今后进行稻飞虱预报预测有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