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错误的出现是二语习得过程中的必然产物。自上世纪50年代开始,纠错反馈在二语习得过程中的角色一直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家开始意识到在二语学习过程中纠错的重要性,逐渐开展了一系列关于英语课堂口语纠错的研究。兰斯特、郎、乔壮、兰特等人的研究为后来的研究者针对二语习得课堂中的口语纠错的研究提供了一些有效的策略和研究模式。乔壮就纠错提出了五个问题:纠不纠,纠什么,何时纠,怎么纠,谁来纠。本文以此作为研究基础,调查英语专业学生与教师对于口语纠错的态度并探寻二者态度之间的不同点,为日后英语专业的课堂教学提出一些建议,从而能够更好帮助教师教学。本文研究过程中使用的研究工具有调查问卷与采访。调查工具中使用的两份调查问卷均采自吉小伟(2010)研究中所使用的调查问卷,包括教师调查问卷与学生调查问卷。问卷调查在内蒙古师范大学与包头师范学院展开,涉及了150名学生与35位教师。作者以随机抽选的方式对其中10名学生与5名教师在问卷调查之后进行了访谈。本研究发现英语专业学生与教师对于口语纠错的态度出于不同的原因存在显著的差异。(1)在是否纠错这一问题,学生与教师对于是否纠错这一问题都持肯定态度。但大部分学生希望其口语中的错误都能得到教师的纠正,然而教师则认为应该有针对性的纠正;(2)在纠什么这一问题上,教师认为最值得注意且纠正的是语用错误,学生则认为是语法错误和语用错误;(3)针对何时纠错这一方面,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在学生发言之后再进行纠正,部分学生同意发言后纠,部分学生认为应该立即纠正;(4)在纠错的具体方式上,教师较为喜欢元语言线索反馈,而学生则倾向于明确纠错;(5)绝大多数的学生认为教师应当是纠错的主要实施者,教师认为在遇到不同错误时,纠错对象也应该不同。根据这一结果,作者在本文结尾部分提出了教学建议:当教师确定要进行纠错时,应当结合学生的语言水平、学生的性格特点以及学生对于纠错的喜好进行考虑。与此同时,教师应该在纠错时,以友好、尊重及肯定的态度对待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