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D用紫外预电离气体开关设计及其特性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pjk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直线变压器驱动源(LTD)技术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驱动技术,其工作原理类似于1:1的脉冲变压器,通过多个模块串并联实现脉冲电压、电流的叠加,不需要脉冲压缩环节直接用以驱动负载。LTD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是初级几万只甚至几十万只气体开关的同步问题。开关同步性能直接影响到输出脉冲的参数和稳定性,低抖动是开关同步的关键;减小开关电感能使装置输出脉冲的前沿更陡,因此开展应用于 LTD的低电感低抖动气体开关设计及性能研究的课题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从气体开关导通机理分析,研究了开关导通时延和触发抖动的影响因素,分析表明提高开关的工作场强,增加阴极表面电流能减小开关的时延和抖动。紫外光照射能够为气体间隙击穿提供大量的种子电子,实现多电子引燃从而减小开关的时延和抖动,提高开关导通的稳定性。本文根据气体开关的紫外预电离结构建立了二维等离子体模型模拟预电离过程,结果表明预电离过程自由电子密度到达1020/m3,比109/m3的背景电子密度大很多。  开关的优化设计主要是对开关电场的匀场设计,文中通过 ANSYS仿真分析了电极形状对电场以及电极利用率的影响,利用 PSpice仿真分析了预电离间隙距离对开关时延的影响。研究了电极烧蚀确定电极材料的选取原则,此外还开展了沿面放电实验研究,总结出沿面放电的pd公式作为开关内腔沿面结构设计的参考依据。  紫外预电离气体开关的实验平台包括充放电部分,触发电路部分,测量显示部分以及充放气部分。本文设计了LTD单模块放电回路中匹配的3.2Ω水电阻;对脉冲变压器型触发器进行设计,对脉冲变压器原方电容,原方放电开关等关键器件参数选取进行了分析。利用三电极气体开关将幅值120kV触发脉冲的前沿由800ns陡化到30ns;解决了实验平台中触发放电时的地电位抬升以及强电磁干扰等导致测量时的干扰问题。此外通过改变开关从进出气孔位置,以及增加电极屏档解决了开关内腔沿面放电的问题。  紫外预电离开关性能测试包括开关的自击穿电压、工作范围的确定,以及开关时延和抖动的测量。实验发现触发脉冲过压倍数达到80%后,开关能工作的最低欠压比能降低到40%。通过对比实验测试了预电离,预电离时刻,以及脉冲陡度对开关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预电离能减小阳极间隙击穿的时延和抖动,预电离时刻较早,脉冲陡度较大时,开关的时延和抖动相对更小。实验测试不同欠压比和不同气压条件时的开关性能,结果表明欠压比提高时,开关的时延和抖动将减小,开关气压提高时会使开关的时延和抖动增大。紫外预电离开关的电感为30nH左右,电阻为40mΩ左右。开关工作在±100kV时的峰值电流为33.2kA,导通时延为78ns,抖动为1.6ns,满足低电感低抖动的设计要求。
其他文献
5月初,随着最后一批商户的离开,北京西直门外大街动物园东侧的天皓成服装批发市场开始正式改建,工人们必须赶在8月之前让这里焕然一新,运营商易主后,曾经的“淘货”集散地之一将被改造成金融创新中心,以符合北京对核心区的功能定位。在二环和三环之间这样一个尤其金贵的地段,批发市场的存在显然已经走到尽头。  从2013年底开始,疏解区域性批发市场的消息就已经被确认。北京市市长王安顺谈到2014年的重点任务时,
在最近几年中,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技术得到了一定的创新和改进,其使得各个行业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档案是大数据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而采取何种方式将大数据技术应用于档案管理环
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发展,大量的电力电子设备投入到了电网的使用中,在使用的同时也向电网中注入了大量的谐波。解决谐波问题的方法之一就是装设有源电力滤波器。目前,有源电
脉宽调制(PWM)控制技术已成为交流调速系统中逆变技术的控制核心,目前逆变器控制算法的最终实现基本上是以PWM控制方式完成的。空间矢量脉宽调制技术(SVPWM)不仅使得交流电机
金属材料弹塑性变形下的断裂破坏问题,是固体力学研究中的一个难题。由于断前材料中塑性性质处在各向异性,且不均匀连续状态,塑性本构关系难于确定,如何准确地计算断前结构应力场
三维编织复合材料由于其固有的结构复杂性,使得目前人们对其力学性能的认识还不够成熟,导致在力学性能测试上存在问题。本文分析了三维编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测试过程中的影响
本文基于细长体理论,用Fluent求解流场,利用拉格朗日模型计算纤维粒子,数值模拟了复杂流场稀相纤维悬浮流中纤维粒子的运动.通过统计大量纤维粒子的运动得到纤维悬浮流的宏观特性
文章首先论述了加强“互联网+”形势下党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意义,然后分析“互联网+”形势下党校档案管理存在的问题,并考虑党校实际和“互联网+”的特点,提出可行的解决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