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度基础、实施路径与效果测度研究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hymoon05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区域经济和产业经济融合趋势明显,区域产业发展是区域经济学和产业经济学共同的研究课题,区域性国土空间逐渐成为参与全球竞争的基本单元。我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区域产业空间格局千差万别,近年来各种区域问题不断涌现,其中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以及由此引致的市场分割、区域发展差距日益严峻。区域产业政策是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的最有力工具,是完善我国区域产业空间布局的关键因素。但是目前我国区域产业政策研究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实践经验也十分匮乏,区域产业政策与规划的制定都以目的为导向,多为事后解释性说明,缺乏事前指导功能。鉴于我国的特殊国情,可供借鉴的国际经验屈指可数,各级政府部门对于区域产业政策制定方针的理论指导具有迫切需求。本文在重新界定区域产业发展战略、区域产业规划等容易混淆概念的基础上,深度剖析区域产业政策的内涵与外延,尝试建立一套相对完整的区域产业政策制定—实施—评价环节的综合分析框架。首先,将区域产业政策制度基础及决策模式作为研究起点,对国内外不同政治体制下的组织模式和政策制定程序分类研究,并系统分析日本产业政策制度基础,从中总结可供借鉴的先进经验。其后,使用修正后的霍姆特姆和米尔格罗姆(Holmstrom and Milgrom,1987)模型,进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两种决策模式的福利和效率定量分析,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职能分工提供理论依据,从本质上来说,中央和地方政策目标的不同,导致了二者之间复杂关系的产生,对于公平和效率的动态选择是其分工的根源。其次,沿着国家和地方层面的区域产业政策两条主线开展政策实施路径的研究。采用区域产业要素流动、区域产业分工与协作、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三大推动力宏观视角和“区位选择模型”的微观视角对国家层面政策实施路径进行分析;并针对地方层面区域产业政策的空间属性与特征建立基于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区域产业组织政策、区域产业技术政策的多维度分析框架。其后在上述理论指导下系统总结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区域产业空间布局以及区域产业政策演变特征、发展模式与未来趋势。特别地,针对我国区域产业政策有效性评价环节工具缺失问题,构建修正的双重差分模型(differences-in-differences)和政策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的区域产业政策效果进行检验。最后,在理论研究结论的指导下结合实证结果,总结我国区域产业政策系统在决策主体职能范围、决策模式及程序、区域间关系以及区域产业政策工具等方面的内在缺陷,并提出具体优化方案。本文进行上述研究目的在于为我国区域产业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及后续政策有效性评价环节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
其他文献
近年来,我国电网正在快速地发展,积极发展核能是增加能源供给和改善我国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作为高温气冷堆的关键设备之一的主氦风机驱动电机的性能分析极为重要,但是因国
随着汽轮发电机单机容量的增大以及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电磁场数值计算技术在汽轮发电机设计中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应用,并作为经典磁路计算方法的有益补充在一些特殊问题的
应用数字电位器(DCPs)与PLC,探讨反应堆控制棒电源柜中,控制棒驱动机构(CRDM)驱动电流数字化调整的可行性,实现电源柜的部分数字化。
当前我国高速公路交通安全形势十分严峻,已成为我国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倘若我们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遏制交通事故的高发态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状况将会逐年恶化,最终会严重制约我
目的 :探讨翻白草中微量元素的含量与降血糖作用的关系。方法 :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了翻白草 14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结果 :翻白草钙、钾、镁、锰、铁、锌含量高。结论 :
每一个时期服装的流行都有其鲜明的个性和风格,这与当时的时代背景、人们的知识结构和审美观念有着深刻的联系。服装的发展,既是要符合大众化的审美观又要有独特的个性化特色,
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推进,高校后勤服务社会化步伐的加快,使大学生寝室成为学生日常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大学期间学生有百分之五十的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因此,大学生寝
在第18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质量创新论坛暨第十一届上海国际质量研讨会上,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任兴洲以“互联网零售的快速发展与商品质量监管”为题作了演讲。她表示,
光绪元年(1875年),云南发生英国驻华翻译官马嘉理被杀事件。多年来,对于马嘉理被杀事件发生的过程、英方从中获得的利益、乃至《烟台条约》对中国社会在各方面产生的影响,学界已早
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让我们享受到科技带来的便捷。同时,也使我们步入到一个高节奏的生活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办公效率的高低,决定了企业的生死存亡。在市场环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