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情绪大学生对情绪面孔的眼动抑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xyo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采用BDI和SDS两种问卷对在校大学生抑郁状况进行调查,选取抑郁情绪大学生、极轻抑郁情绪大学生和正常对照组大学生为被试,对本土化的情绪面孔图片在愉悦度、唤醒度和优势度上进行重评任务,以重评后的高兴、中性和悲伤三种情绪面孔作为刺激材料,从眼动抑制角度,采用反眼动重叠实验范式和高唤醒反眼动实验范式,使用SMI公司iView X Hi-speed型眼动仪,采样率为500HZ,采集被试眼动数据,考察了大学生抑郁情绪个体和正常个体对情绪面孔的反应抑制能力,结果发现:   (1)抑郁情绪大学生检测率达15.7%。   (2)面孔图片评定任务中,快速聚类后的图片,在愉悦度上出现了组别差异(F(2,72)=4.095,p=0.021,ηp2=0.721),抑郁情绪大学生对图片愉悦度的评分最低;三种效价图片的评分结果显示,抑郁情绪大学生对悲伤图片的评分低于其它被试(正常对照组p=0.002,极轻抑郁情绪组p=0.031)。   (3)反眼动重叠实验范式结果发现,抑郁情绪组的眼跳反应时比正常组更慢(p=0.000),错误率更高(p=0.000);反朝向眼跳任务中,抑郁情绪组在高兴、悲伤图片上的错误率高于中性图片(高兴p=0.041,悲伤p=0.000),且在悲伤图片上的错误率最高(p=0.003)。   (4)高唤醒反眼动实验范式结果发现,抑郁情绪大学生对三种情绪面孔在正确眼跳反应时(p=0.643)、方向错误率(p=0.411)和定位错误率(p=0.406)与正常对照组不存在差异;抑郁情绪大学生在悲伤图片上犯的定位错误率高于中性(p=0.003)和高兴图片(p=0.013)。   以上结果提示,抑郁情绪大学生检测率高;抑郁情绪大学生倾向以消极的方式认知事物,对负性刺激存在放大加工倾向;抑郁情绪个体的认知加工速度慢于正常个体,且对高兴、悲伤刺激存在眼动抑制缺陷,对悲伤刺激抑制能力最差;通过提高被试的意志唤醒水平,抑郁情绪个体可以改变对情绪刺激的抑制不足。本研究一方面深化了抑郁个体相关认知理论研究,有利于深入理解抑郁个体的眼动抑制特点,另一方面也为预防和缓解抑郁情绪提供理论依据,即可以通过提高抑郁个体的意志控制能力达到对悲伤刺激正常抑制的目的。
其他文献
本文的文献综述部分介绍了由Snyder等人提出的希望理论;近些年来与希望特质的相关研究结果。实证研究包括两个部分:(1)运用《中学生希望特质量表》及《中学生学业压力问卷》,
小信号建模是当前微电网稳定性分析和逆变器控制器设计的重要手段.依据是否考虑滤波器和线路的动态特性,小信号模型可以分为高阶模型和降阶模型,因此产生两种模型的对比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