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伴随着大型重载车辆的出现和日益增涨的交通量、超限超载、重载交通成为交通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交通行业是典型的占用资源型和能源消耗型行业,中国是能源消耗大国,那么如何在节能减排的情况下、以最低的能源消耗换取最好的交通性能和效果就成为了热点话题。本文将以重载贯穿整个研究过程,依托于就地热再生技术,着重研究就地热再生沥青混合料在重载下的路用性能。首先,简单介绍我国现阶段交通状况及有关规定,对重载下路面常见病害进行系统的分析,主要针对变形类,裂缝类和水损害等具有代表性的路面常见病害进行分析,主要从破坏机理、发展过程、重载对病害的影响展开分析,对常见病害有一个较深入的认识,并提出相应的补救维护等处置方法,为路面病害的防治提供参考。然后,对就地热再生技术作简要介绍,并着重进行配合比设计研究。简要介绍常用三种配合比设计方法的优缺点和区别,选择马歇尔法,结合营口的实际工程进行配合比设计。在此之后,进行路用性能试验研究,主要以车辙试验为主,考虑到重载情况,轮压分别采用0.7MPa、0.9MPa、1.1MPa进行试验,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同时取得其他路段的相应的试验数据进行对比分析。路用性能分析之后则对重载路面进行了力学分析,对北方最为常见的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应用Bisar软件逐层分析,按轴载100kN、130kN、160kN、190kN、220kN进行对比,又将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和柔性路面进行了对比,根据轴载的不同和受力情况的分析,进行了路面结构设计,给出了推荐路面结构。最后对就地热再生的施工做出总结,对关键施工控制指标进行了细致研究,其中包括再生剂量、温度、压实度、碾压速度等等。论文主要结论如下:(1)导致车辙出现的最主要的因素是荷载和温度,但是也与路面材料本身有关,比如油石比控制不精准、矿料级配设计不合理、层间粘结力不足或施工控制不够严格。(2)就地热再生材料路用性能都能够达到规范要求,在荷载增加时,动稳定度快速下降,0.7MPa时为1931,0.9MPa时为1604,直到1.1MPa达到1155均满足规范要求,但是下降幅度略有增加。(3)通过路面各结构层力学分析中可以知道,随着深度增加,X、Y、Z方向的力都在减小,随着荷载的增加,同一深度的三个方向的力都在增加,且Z方向的力对荷载最不敏感,且随着深度增加,收到的影响逐渐小于X、Y方向。最终以弯沉和容许拉应力为关键指标,推荐路面结构为10cm沥青混凝土面层,15cm半刚性上基层,15cm+20cm双层底基层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