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嘉陵江网箱养殖中华倒刺鲃生长期间大规模死鱼现象,开展了中华倒刺鲃肌肉溃烂病的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从船体网箱的中华倒刺鲃病灶及内脏分离到4株细菌,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中3株细菌为致病菌,经革兰氏染色、显微镜观察,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呈短杆状和球状,两端钝圆。经AP120NE鉴定和查阅编码手册以及相关资料鉴定,该3种菌株为洋葱霍尔德氏菌(Burkhol cepacid),隶属于伯克霍尔德氏菌属(Burkholderid)中的三个种。通过人工感染试验,健康的中华倒刺鲃鱼种出现了与船体网箱患病鱼相同的症状。并进行了人工免疫试验和药敏试验,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检测。药敏试验表明,该菌对硫酸庆大霉素、硫酸妥布霉素、硫酸链霉素、硫酸阿米卡星、头孢曲松钠、氧氟沙星、氨苄西林钠等7种药物敏感,对高锰酸钾、甲醛等5种药物耐药。组织病理切片表明:病灶部位的红细胞溶血,淋巴细胞增生,肌原纤维溶解,肌细胞溶解,肌细胞膜消失,血管充血、出血;病鱼肾脏部位,肾小管上皮细胞与基底膜分离,肾小管管壁细胞之间产生缝隙,肾脏中的血管破裂,红细胞溶血;病鱼肝脏部位,肝小叶中央细胞大量坏死,部分外周细胞也出现了坏死;病鱼的胰脏和脾脏没有发生明显病变。血液生化指标检测显示,与健康鱼相比,患病鱼血清的血糖、总蛋白、尿素、肌酐、胆固醇、K~+、Na~+、Cl~-等指标以及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等血清酶类发生显著改变,说明经细菌感染后,中华倒刺鲃肝、肾、肌肉等重要组织已发生病变,机体正常生理功能严重失调。由于中华倒刺鲃的人工养殖近些年才逐渐开展起来,中华倒刺鲃暴发性细菌性疾病的研究国内还少见报道。该研究为探讨中华倒刺鲃细菌性肌肉溃烂病的防治方法提供帮助,为中华倒刺鲃的集约化健康养殖服务。为预防和治疗中华倒刺鲃肌肉溃烂病提供了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