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VO2在340 K温度附近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对转变起因的了解一直是热点的研究,虽然已提出很多理论或模型,但涉及转变的物理本质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由于伴随转变有几个量级的电阻率突变,使其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但VO2本身的转变温度大大高于室温,限制了其应用价值,如何实现室温附近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则成为另一个热点的研究。本论文基于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从金属-绝缘体转变和由磁化率突变所表征的磁转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VO2在340 K温度附近发生金属-绝缘体转变,对转变起因的了解一直是热点的研究,虽然已提出很多理论或模型,但涉及转变的物理本质至今仍未达成共识。由于伴随转变有几个量级的电阻率突变,使其显示出巨大的潜在应用前景,但VO2本身的转变温度大大高于室温,限制了其应用价值,如何实现室温附近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则成为另一个热点的研究。本论文基于电、磁性质的实验研究,从金属-绝缘体转变和由磁化率突变所表征的磁转变之间的关联性、转变前后的磁行为以及高价态离子的掺杂效应等角度,围绕金属-绝缘体转变相关的问题开展研究,论文主要工作及创新点概况如下:1、基于VO2样品的电阻率和磁化率随温度变化关系的实验研究,从实验上揭示金属-绝缘体转变和由磁化率突变所表征的磁转变发生在相同的温度范围内,两种转变之间显示出密切的关联性。2、将对磁性高度敏感的电子顺磁共振技术应用于VO2样品转变前后顺磁行为的研究,结果表明,转变温度以上样品中没有可观测的顺磁共振信号,而转变温度以下观察到明显的共振信号且信号强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基于电子顺磁共振的实验和分析,对来自V4+的d电子所处的物理环境、自旋-自旋以及自旋-轨道耦合等进行了分析和讨论。3、对VO2样品在转变前后的磁化率随温度的变化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转变温度以上样品表现为泡利顺磁性,而转变温度以下样品的顺磁性既不能根据泡利顺磁理论也不能根据居里顺磁理论而得以解释。在对实验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适合于定量解释低温顺磁磁化率的唯象表达式。4、将基于二电子系统所进行的电子态理论分析应用于解释VO2中观察到的各种不寻常的现象,认为高温泡利顺磁金属性是因为来自V链上相邻V4+离子的d电子彼此间没有自旋交换作用所致,而低温不寻常的现象则与V链上相邻d电子间存在自旋交换作用有关。由于电子间自旋交换作用,原本四重简并的电子态分裂成能量较低的S=0单态(二聚体态)和能量较高的S=1的三重态,由此解释观察到的金属-绝缘体转变和由磁化率突降所表征的磁转变源于从高温泡利顺磁金属态到低温电子高度局域化的二聚体态的转变。进而通过考虑单态电子热激发引起的未成对电子对居里顺磁性的贡献和残留V4+离子对泡利顺磁性的贡献,提出适于定量解释低温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的表达式,基于高、低温磁化率随温度变化关系的拟合,得到伴随转变有~85%的V4+离子通过以自旋相反的形式配对形成了二聚体的结论。5、针对V1-xNbxO2和V1-xTaxO2两组样品,研究了Nb和Ta掺杂对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对Nb掺杂样品,转变温度以-13 K/at.%速率随掺杂量增加而降低,但与此同时,掺杂也引起转变宽度的明显增加和电阻率突变值量级的明显降低。相对于Nb掺杂,Ta掺杂引起的转变温度降低速率稍有降低,但Ta掺杂并未引起转变宽度和电阻率突变值量级的明显改变,在3-4%Ta掺杂样品中,金属-绝缘体转变发生在室温附近且保持了两个量级的电阻率突变。磁化率测量表明,由磁化率突降所表征的磁相变和金属-绝缘体转变发生在几乎相同温度,两种转变之间显示出明显的关联性。6、对Nb掺杂样品在转变前后的磁性进行了实验研究和定量分析。高温磁化率的定量分析表明,掺杂没有改变高温泡利顺磁性,但引进了额外电子到系统中。低温磁化率测量表明,相对于未掺杂样品,掺杂样品随温度的变化有更强的温度依赖关系,通过考虑来自二聚体的热激活电子、残留V4+离子、因掺杂额外引进的额外电子以及V3+离子对磁化率的共同贡献,提出适于定量解释低温磁化率随温度变化的表达式,拟合结果表明,Nb掺杂除引进额外电子外还将V3+离子引入到系统中。基于对实验结果和文献上报道结果的综合分析,认为较大尺寸的离子掺杂引起V-V间隔的增大是导致金属-绝缘体转变温度降低的主要因素。
其他文献
泛素化是真核细胞中普遍存在的蛋白质翻译后修饰现象,具有介导蛋白质降解、定位、激活等多种功能。泛素化过程由一系列酶催化,E3泛素连接酶是直接介导泛素向底物蛋白转移的酶,在泛素化的特异性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人类存在600多种E3,调控成百上千种底物蛋白的泛素化,参与广泛的生命活动。HECT型、RING型和RBR型是泛素连接酶E3的三大类型,其中RING型E3研究最多,对其机制的了解也最为深入,而RBR型
近三十多年来将数学中拓扑的概念引入物理学后,科学家们提出了一种全新的材料-拓扑量子材料。拓扑量子材料拥有独特的能带结构,会展现出对样品细节不敏感的拓扑性质。自单层石墨烯预言存在量子自旋霍尔效应后,不同的拓扑量子材料被陆续地预言以及证实。包括拓扑绝缘体、拓扑超导以及拓扑半金属等。这些材料具有丰富的物性特征以及新奇的电磁输运现象,对发展低能耗自旋电子学器件、拓扑量子计算具有重大意义。扫描隧道显微镜是一
自然界中普遍存在着磷与矿物强烈相互作用的现象,发生表面吸附或者沉淀反应。高度风化的南方土壤是众多次生矿物的集合体,其表面活性大,亲和力高,土壤磷大多被其中的铁铝氧化物等矿物吸附固定,形成矿物结合态磷,并在氧化铁的包被作用下,进一步转化为闭蓄态磷,导致磷的有效性显著降低。中国南方地处亚热带及热带季风气候区,稻田水旱轮作系统作为典型干湿交替耕作方式,导致土壤产生了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等变化,从而深刻影响
磁性材料因其中存在自旋-自旋、自旋-轨道等复杂的相互作用,使其表现出丰富的物理性质,成为近年来普遍关注的功能材料。本论文以过渡金属氧化物为研究对象,就负磁化效应和磁热效应这两类既具有基础研究意义又具有重要应用的效应进行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点概述如下:(1)使用溶胶-凝胶法并经过适当的退火处理制备了名义组分为YCr1-xMnxO3的钙钛矿结构的Mn掺杂Y-Cr基过渡金属氧化物材料。研究表明,适
电子关联是多电子体系中普通存在的现象,它对许多强场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原子分子与强激光场相互作用时,电子关联效应在双电离和双激发态共振中体现得尤为重要。在早期近红外、中红外激光驱动的多光子双电离研究中发现了双电离产率增强的现象,电子关联在这种现象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近年来,得益于激光技术的发展,紫外和极紫外激光驱动下的少光子双电离开始受到关注。特别是少光子非次序双电离,由于体现了强烈的电
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CRISPR-associated genes)系统是存在于细菌和古菌中的获得性免疫系统。本研究以冰岛硫化叶菌(Sulfolobus islandicus)为研究材料,该菌株编码III型CRISPR-Cas系统。当外源遗传物质入侵时,III型CRISPR
CRISPR-Cas(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and their associated genes)是原核生物用来抵御病毒和噬菌体等外来遗传物质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系统,该系统大概分布于40%细菌和90%古菌中。目前,CRISPR-Cas系统分为两大类(Class1、Class2),六个型(Type Ⅰ-Ⅵ)。
水铁矿是土壤中典型的弱晶质氧化铁,对环境中各种污染物质和营养元素的吸附性能极强,是影响环境中营养物质、微量元素和污染物迁移的重要矿物,因此对水铁矿界面反应的研究具有重要环境意义。铝同晶替代水铁矿是土壤中的普遍现象,铝替代会影响水铁矿理化性质及其对环境阴离子的吸附特性。土壤中铁氧化物等活性组分能强烈固持磷酸盐,造成土壤总磷含量高但有效磷匮乏的现状,研究磷酸盐在铝同晶替代水铁矿上的吸附行为及其机理对充
量子信息是通过量子物理体系来存储和处理的信息。相较于经典信息,量子信息有着资源开销少、存储容量大、处理速度快、传输过程安全等独一无二的优点,因而一直被广泛关注。在过去十多年里,量子信息科学技术取得了重大进展,已逐渐从理论走向实验,并向实用化方向发展。在量子信息处理的研究工作中,寻找合适的信息载体,构造稳定的处理体系,实现不同体系间的耦合与兼容都是需要重点考虑的内容。在本论文里,我们尝试使用杂化量子
聚酰胺复合(PA-TFC)膜因具有选择分离性能强、低能耗、环境友好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但PA-TFC膜在实际应用中存在渗透通量小,分离性能差等缺点,本文从零维碳纳米材料和新型胺单体角度,调控聚酰胺功能层结构形貌,选择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QDs)和3,5-二氨基-1,2,4-三氮唑(GAZ)优化复合膜性能,具体工作如下:研究了氧化石墨烯量子点(GOQDs)对GOQDs/PA-TFC膜性能的影响。零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