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耳草有效成分体外抗SCCmec Ⅲ型MRSA的活性研究

来源 :贵阳医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hekccxead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提取,分离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地耳草(Hypericum japonicum ThunbMurray)的有效成分。2.探讨单体化合物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的抗菌活性,以及活性单体与临床常用的抗生素联合用药后抗MRSA的作用效果。  方法:1.结合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与柱层析分离方法,对地耳草乙酸乙酯部位的分段产物进行生物活性跟踪筛选,对具有活性的片段进一步分离纯化得到单体化合物,结合现代波谱分析技术和理化方法鉴定其结构;2.对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收集的45株MRSA,采用药敏纸片测定对16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应用多重PCR对MRSA进行SCCmec基因分型。3.对分离得到的6个单体化合物,采用肉汤二倍稀释法测定其最低抑菌浓度(MIC)和最低杀菌浓度(MBC)进行了抗MRSA活性研究。根据测试结果,进一步采用微量棋盘稀释法分别测定3个活性单体与临床常用抗生素(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阿奇霉素)联合用药对SCCmecⅢ型MRSA的抑菌效果,以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来评价其联合用药效果;进一步绘制时间杀菌曲线验证受试药物与临床常用抗生素的协同作用。另外,采用纸片法考察二氢槲皮素及糖苷类化合物与喹诺酮类抗生素的协同作用。  结果:1.从该植物中跟踪筛选分离得到了6个单体化合物:(1)异巴西红厚壳素,(2)2,6-二羟基-3,5-二甲基-1-异丁酰苯-4-O-葡萄糖苷,(3)二氢槲皮素-7-O-鼠李糖昔、(4)二氢山奈酚-3-O-鼠李糖苷,(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6)槲皮苷。2.常用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对氨苄西林、青霉素、苯唑西林、头孢西丁均100%耐药,对万古霉素、利萘唑胺敏感,对其他抗生素均存在一定的耐药;本医院MRSA以SCCmecⅢ型为主,占75.6%(34/45),SCCmecⅠ型为4.4%(2/45),SCCmecⅡ型为17.8%(8/45),SCCmecⅣ型为2.2%(1/45)。3.化合物1、3和4对临床来源的MRSA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菌活性,MIC50分别为8μg/mL、32μg/mL、64μg/mL; MIC90分别为16μg/mL、64μg/mL、128μg/mL。化合物2、5和6的MIC大于1mg。针对SCCmecⅢ型,化合物1、3、4与氨苄西林联合为协同(FICI≤0.5)或相加(0.5<FICI≤1.0)作用,与头孢他啶和左氧氟沙星联合为协同作用(FICI≤0.5),与阿奇霉素联合为无关作用(1.0<FICI≤2.0)。随机抽取的1株MRSA4的时间-杀菌曲线显示,合用时log10CFU/mL比化合物或抗生素单用时明显下降。联合用药结果显示二氢槲皮素及糖苷类化合物分别与3个喹诺酮类抗生素合用FICI≤0.5,log10CFU/mL比化合物或抗生素单用时明显下降,抑菌圈比化合物或抗生素单用时明显增大。  结论:地耳草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3和4,不仅有较好的抗MRSA活性,而且与氨苄西林、头孢他啶、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有相加或协同作用,可以增强或逆转三个抗生素的抗SCCmecⅢ型MRSA的活性;二氢槲皮素及糖苷类化合物与喹诺酮类抗生素联合用药具有协同抗SCCmecⅢ型MRSA作用。
其他文献
摘 要【目的】探讨血小板和血小板型磷脂酶A2在宿主防御细菌感染中的作用,使我们对血小板的机能和血小板型PLA2分子有新的认识,为开发新型抗菌药物提供重要信息。【方法】从整体、细胞、分子水平对大鼠血小板和血小板型PLA2的杀菌作用及其机制进行研究。(1)大鼠静脉注射活金葡菌造成细菌感染模型,分别抽取不同时间段的静脉血,进行血浆杀菌实验、PLA2酶活性及全血PLA 2mRNA表达水平测定。(2)分离
关龙胆(Gentiana scabra)是龙胆科龙胆属(Gectiana L.)植物,吉林省资源丰富,是民间抗肿瘤效果较好的长白山道地药材。目前的抗肿瘤药多为合成药,具有很大的毒副作用(如免疫功能抑制,肝肾功能损害等),因此寻找天然、高效、低毒的中药成为现今医学研究热点。近年来,各国研究人员从龙胆中分离出多种裂环环烯醚萜类、三萜类、黄酮类等化合物。日本学者对吉林龙胆的三萜类及裂环环烯醚萜类成分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