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以“V掉”格式为对象进行研究,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等。第二章主要从语义的方面对“V掉”结构中的“掉”进行分析,全面介绍了“掉”的语义类型,指出“掉”作补语的多样性,分析了意义不同的“V掉”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并对“掉”的语义分化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第三章从历时角度对“V掉”进行分析,描述了“掉”从实义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补语的过程。我们发现,“掉”最初用在动词后作补语是表示具体结果义即“去除性结果义”,后来才出现“离开义”,“已然义”出现得最晚。我们得出的结论是“V掉”中“掉”的演变走了这样一条路径:“掉”的本义→去除义→离开义→已然义。我们认为这条路径中的“掉”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虚化。第四章对“V掉”中“掉”的虚化动因进行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义项动因,即“掉”的原型性语义特征,从“掉”的原型性语义特征[+脱离][+离开]出发,引伸出了表“去除性结果义”的“掉”,然后又引申出了表“离开义”和“已然义”的“掉”。第二是主观化,动词“掉”的发生有两个结果,直接结果是客体脱离基体,即就客体而言,客体脱离了其所依附的基体,间接结果是基体有所减损。就人们的主观心理而言,“减损”给人的感觉一般是不好的、不如意的。因此和“掉”搭配的动词多是一些消极意义的动词。第三是认知动因,主要是转喻和隐喻的作用。最后我们尝试对“掉”的虚化限制认知动因作出解释,指出“掉”之所以没有虚化为语法标记是由于“掉”的空间意象和动作性太强导致的。同时使用频率也是制约其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随着“掉”使用频率的增加,还有进一步虚化的可能。最后是结语,归纳概括本文研究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