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掉”的句法语义分析及“掉”的虚化探索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nisnake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库,以“V掉”格式为对象进行研究,由绪论、主体和结语三部分构成。绪论主要阐述本文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及拟采用的理论、方法、语料等。第二章主要从语义的方面对“V掉”结构中的“掉”进行分析,全面介绍了“掉”的语义类型,指出“掉”作补语的多样性,分析了意义不同的“V掉”结构中“V”的语义特征,并对“掉”的语义分化作了较为详细的描写。第三章从历时角度对“V掉”进行分析,描述了“掉”从实义动词到用在动词后作补语的过程。我们发现,“掉”最初用在动词后作补语是表示具体结果义即“去除性结果义”,后来才出现“离开义”,“已然义”出现得最晚。我们得出的结论是“V掉”中“掉”的演变走了这样一条路径:“掉”的本义→去除义→离开义→已然义。我们认为这条路径中的“掉”逐渐从实义动词走向虚化。第四章对“V掉”中“掉”的虚化动因进行分析,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是义项动因,即“掉”的原型性语义特征,从“掉”的原型性语义特征[+脱离][+离开]出发,引伸出了表“去除性结果义”的“掉”,然后又引申出了表“离开义”和“已然义”的“掉”。第二是主观化,动词“掉”的发生有两个结果,直接结果是客体脱离基体,即就客体而言,客体脱离了其所依附的基体,间接结果是基体有所减损。就人们的主观心理而言,“减损”给人的感觉一般是不好的、不如意的。因此和“掉”搭配的动词多是一些消极意义的动词。第三是认知动因,主要是转喻和隐喻的作用。最后我们尝试对“掉”的虚化限制认知动因作出解释,指出“掉”之所以没有虚化为语法标记是由于“掉”的空间意象和动作性太强导致的。同时使用频率也是制约其虚化程度的一个重要原因。我们认为,随着“掉”使用频率的增加,还有进一步虚化的可能。最后是结语,归纳概括本文研究的内容。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正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也越来越融入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从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可以看出,金融领域作为国家的经济命脉,面
根据某高速公路某省际路段各收费站的道路监控系统组网实例,浅谈视频远距离多节点光纤传输组网技术在道路监控系统组网中的应用。
大数据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此基础上开创的算法分发信息传播机制满足了受众对于信息的个性化需求,但随之也产生了“信息茧房”的负效果。结合新媒体环境下,针对大数据算法
早上一起来,如果不喝点有水分的东西,总会觉得干。特别是在北方地区,人们喜欢干稀搭配,早上吃点水分多的食物,比如说粥、汤面、馄饨、豆浆、豆腐脑、牛奶等,都是富含水分的食物。那喝哪种更营养呢?  由于豆浆和豆腐脑差异不太大(豆腐腦是豆浆加点凝固剂做成的),粥、酸辣汤、稀汤面差异也不大(都是淀粉类加水),咱们就比较一下粥、豆浆和牛奶这三种吧。  ●喝粥:如果是精白大米煮的粥,那么它除了淀粉之外,蛋白质含
由于非洲国家爆破施工技术不先进并认为既使地震波达到10 mm/s的规范要求,也会对建筑物造成长远影响,因此,而对临近建筑物周围的石方开挖均要求采用非爆破手段。结合项目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