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户生猪目标价格保险支付意愿研究——基于四川三个试点县的调查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hao_and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食品安全事件、城镇化推进、生猪政策、疫病等因素的综合影响,2003-2015年期间,生猪价格经历了三次明显的周期性波动。国家冻猪肉收储只在短期内抑制了猪价下跌,还导致生猪价格形成机制扭曲,引发国内外猪肉价格倒挂。同时,为了促进我国生猪规模化发展,使我国的生猪养殖更加的规范,2013年北京市农委和安华农业保险公司在全国率先推出了生猪价格指数保险试点,随后于2014年,四川省在部分地区开始了生猪价格保险试点。本文以邛崃市为例,分析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的情况,肯定初步取得的效果同时也发现存在的问题。通过四川省生猪目标价格保险试点地区的调查,采用加权平均数法、中位数法以及克利斯特伦的Spike模型计算法分别计算平均支付意愿值,运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养殖户支付意愿的因素,根据得出的结论指出相应对策建议,旨在丰富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研究现状,并且为政府的保费补贴标准提供参考,为完善政策提供借鉴。本文的主要结论如下:
  (1)试点地区实施生猪目标价格保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即缓解“猪贱伤农”现象,降低了生猪低价格造成的损失;实现了农业保险风险保障水平的转型升级;实现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模式的创新;创新对财政资金的运用模式等。同时也存在问题,即试点期间投保数量太少,养殖户自缴保费较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保险的赔付初始价格太低;赔付参考价格太绝对;保险未纳入政策性保险范畴,地方财政补贴能力有限等。(2)养殖户年龄、养猪收入占家庭收入比例和养殖户对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满意度等3个自变量在1%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养殖户文化程度、有无参加合作社或产业化组织、养殖户风险态度、有无购买其他保险和是否了解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等5个自变量在5%的显著水平上通过检验,这些因素对养殖户生猪目标价格保险支付意愿有显著影响。(3)养殖年限、家庭年纯收入、专业化程度、养殖规模、是否贷款和是否购买过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等6个自变量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这些因素的影响作用较小。(4)养殖户对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保费支付意愿值为12.02-17.22元/头之间,这比养殖户实际需要支付的23.05元/头低5.83-11.03元/头。可见,政府需要提高原有的补贴水平,补贴率在76.57%-83.65%之间较为合适,而目前政府补贴保费70%的水平与研究结论存在一定差距。
  为促进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全面推广实施,最终使生猪目标价格达到预期的目标,稳定生猪市场,根据本文研究结论,相应的指出下列对策建议:(1)有针对性的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养殖户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了解和满意度。(2)鼓励生猪养殖合作社、养殖公司做好带头作用,扩大生猪目标价格保险的影响力。(3)适当提高保费补贴率,协调财政资金使用。(4)合理确定保险目标价格,与养殖户养殖成本对接。(5)针对不同仔猪品种,调整赔付参考价格。(6)督促提升服务质量,建立承保机构考核竞争机制。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当前,森林游憩业蓬勃发展,森林游憩区开发、经营权转让等涉及森林游憩价值评估方面的案例已经屡见不鲜,故对当前森林游憩价值评估的方法进行详尽的研究有其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选择毕棚沟风景区为研究对象,采用游憩价值评估研究中最常采用的条件价值法和旅游费用法对毕棚沟风景区游憩价值进行评估。毕棚沟风景区是米亚罗国家级人与生物保护圈的核心区域,景区内部独特的红叶彩林资源成为吸引游人前往川西北进行森林游憩的重要资
受到价格波动、环境规制与补贴政策等因素的驱动,大量散养农户退出生猪养殖,造成猪肉及其制品的供应不稳定,对居民生活消费产生一定的影响。那么,散养户退出决策到底是理性选择还是存在羊群效应?一方面低养殖技能散养户退出生猪养殖,将劳动力转移至非农就业部门可以获取更多非农收入。另一方面具有养殖能力的散养户,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干扰,盲目跟从大众而退出生猪养殖,其从非农部门获得的收入未必高于继续从事生猪养殖。因
学位
城市化的快速扩张伴随着大量集体土地的非农征收,由此导致征地拆迁项目不断增加,规模越来越大,由拆迁引起的社会纠纷也越来越备受民众和学界的关注。土地是农民的安身立命之本,农村居民在其中面临失地与重新安置的必然要求,如何以最大期望值满足农村居民重新安置是其中一个重点,关系到社会的稳定性。很多学者就征地拆迁制度、安置补偿方式、拆迁意愿、拆迁相关主体的利益、拆迁效益等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本文借鉴新家庭迁移决策
学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系列的农村经济制度改革使农村的经济有了快速的发展,但贫困问题阻碍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为了促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政府通过有计划组织的扶贫开发活动来减少贫困人口,降低贫困发生率,并从一开始的输血式扶贫逐渐向开发式与输血式并重的扶贫方式转变。“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开发最为重要的不是政府补贴而是如何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于拥有劳动能力的贫困家庭应充分激发贫困户本身的价值潜能,从而
社员能力提升是农民合作社应有的题中之义,然而现实中贫困地区农民合作社是否真的具有培养社员发展能力、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作用?这种作用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和限制?本文立足于对四川秦巴山区贫困县的实地调研,研究农民合作社对减缓社员能力贫困的效果和影响因素,为在贫困地区借助合作社减缓社员能力贫困提出合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在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基于四川秦巴山区13个贫困县的实地调研数据,通过倾向得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