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籍英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以理雅各、辜鸿铭《论语》译本为例

来源 :扬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ndell0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是翻译活动的执行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翻译活动和人类任何其他活动一样都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因此译者便会不可避免地将其主体性渗透到其工作对象(译文)中。在翻译研究的历史长河中,译者主体性并未得到它应有的关注。近二十年来,译者主体性问题成了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和热点问题之一。简单回顾前人关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我们便会发现多数学者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将译者主体性等同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忽略了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从而使译者主体性的研究走向片面。因此,本文将以中国典籍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发挥为焦点,对《论语》两译本中所蕴含的译者主体性表现进行研究。  本文以1861年出版的理雅各《论语》英译本和1898年出版的辜鸿铭《论语》英译本为研究对象。选择这两个译本作为研究对象不仅是因为二者在中国典籍翻译领域都享有盛誉,更因为它们自其出版以来便饱受争议,就像两位译者本人一样,他们一位是英国伦敦会新教传教士和汉学家,一位是中国清末民初有名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和儒家学说的倡导者。为了证明并展现译本所蕴含的译者主体性,本文从四个方面对两译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分别是:译者选择原文的动机、对原文的理解、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的选择以及译文表达。最后得出结论:翻译过程中,译者须将译者主体性中蕴含的能动性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此外,译评者也须将译者主体性中蕴含的能动性因素和限制性因素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对译本做出较为客观和公正的评价。
其他文献
随着学术界对学术英语写作的研究和关注持续升温,很多学者都做出了宝贵的贡献。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合理地使用模糊限制语是英语学术论文写作的关键。许多学者认为,使用模糊限制
Optical simulations of GaAs/AlGaAs thin-film waveguides were performed for investigating the dependence of the modal behavior on waveguide geometry and the resu
乡村在自然文学产生之时起就占据着特殊的位置。1789年出版的《塞尔伯恩自然史》(The Natural History of Selborne)作为现代自然文学最早的代表作品,即以博物学的严谨叙述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