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北宋文学史研究中,有不少作家及其家族迄今仍处于无人问津的状态,钱塘强氏即其一也。钱塘强氏初祖强至以进士起家,但一生“四历州县,三任部属”,长期困于选调,颇为坎坷。晚年得遇韩琦的赏识,却未及用而卒。其《祠部集》中诸作,曾巩说“尤工於诗,句出惊人,世皆推其能”,“思致逸发,若不可追蹑”;在韩琦幕府中所为书启贺奏“必声比字属,曲当绳墨,然气质浑浑,不见刻画,远近多称诵之。及为他文,若志铭序记,策问学士大夫,则简古典则,不少贬以就俗”;就连宋神宗都能熟知其为文风格,且赞赏有加。四库馆臣也盛赞强至诗歌“沉郁顿挫,气格颇高,在北宋诸家之中可自树一帜”,“奏牍之文,有俾于世用”。对一个今天来看影响并不大的小人物如此评价,可谓许之颇高。他文学创作的文本情况及文学成就无疑值得我们去关注,并试图对这种看似不合常规的情况进行合理的解释。 强至五子为钱塘强氏第二代。五子皆举进士,以强浚明、强渊明、强献明最为通显。五子的文学创作并不多,但浚明、渊明与蔡京缔为死党,分三等定罪“元祐党人”,遭天下切齿。五子中仅强浚明和强渊明有少量作品传世,其中还不乏舛误,有辨正的必要。通过进一步思考五子在北宋末党争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特殊心态,来解释他们好学能文,却少有文学制作的原因。 强氏第三代,于史籍中可考见者惟强浚明之子强行父。行父经历了北宋亡国,又身为蔡京党人之后,心态特殊,作品绝少流传;且他在当时以能吏和学问著称,文学成就虽无从稽考,但其特殊的创作心态还是有蛛丝马迹可循。 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稳固家族中人在复杂政治环境中的地位,强氏三代都采取了与世家大族联姻这一方式。考察强氏的姻戚关系及其在政治上的处境也是本文所选择的一条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