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d3+:Sr5(PO4)3F纳米粉体的制备及烧结工艺探索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k224wa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现代激光物理和光学中,稀土掺杂高透明多晶陶瓷已经成为下一代激光增益介质中有前途的候选材料。当前关于激光陶瓷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立方体系,如YAG、Y2O3、Lu2O3、CaF2等,这主要是由于晶体结构限制了低对称体系材料的发展。但是从发光中心方面考虑,稀土发光离子在立方体系中处于高对称环境中,电偶极子跃迁是禁止的,这种晶体场环境会降低发光强度与效率,因此低对称体系更有发展潜力,也将会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稀土掺杂六方氟磷灰石(RE:M10(PO46F2,M=Ca、Sr,空间群为P63/m)材料由于大的吸收、发射截面,长荧光寿命等优势而引起人们广泛地关注。固态激光材料最终是用作核聚变点火材料,而美国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LLNL)一直将氟磷灰石材料作为候选材料之一,因此对于其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共沉淀法制备钕掺杂氟磷酸锶粉体,并探究了烧结工艺。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采用沉淀法制备氟磷酸锶纳米粉体,探究反应模式、反应温度对粉体形貌的影响,通过XRD、FT-IR、SEM及TEM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快速混合模式下粉体呈现近似球形形貌,而慢滴模式下,颗粒呈现纳米棒形貌,另外快速混合模式下,随着温度的上升,颗粒有长成棒状的趋势。2.采用沉淀法制备钕掺杂氟磷酸锶纳米粉体,反应浓度为0.03mol/L,Nd离子掺杂量为5%,探究反应模式对粉体光学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两种混合模式下制备粉体不仅形貌差异较大,发光强度也有明显差别,快速混合模式下的发光性能明显强于慢滴模式。3.通过快速混合制备的粉体为烧结原料,反应浓度为0.03mol/L,Nd离子掺杂量为3%,采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制备钕掺杂氟磷酸锶透明陶瓷,探究烧结温度、升温速率对陶瓷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烧结温度为950℃时,升温速率为50℃/min时,陶瓷有透明的迹象,表明合成原料用放电等离子体烧结可以实现透明。以热压烧结作为对比烧结,烧结温度为950℃时,陶瓷断面中出现许多微米级棒状颗粒,说明烧结过程中颗粒也存在长成棒状的趋势,而且这种长成微米棒状颗粒的现象与压力有关。
其他文献
诚信,是古今中外通用的社会伦理准则,更是现代保险业的生存基础。建立保险业诚信体系,需深入理解保险诚信建设的特殊意义,对当前保险业诚信体系存在的问题要有深刻认识,并就此提出
文本往往是以特定的文体形式存在,文本与文体是如影随形的关系。文体是文章在长期交流中形成的基本样式,反映了文章从内容到形式的统一,既凸显文章的逻辑结构,又隐含文章体裁、语体、风格三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范畴。自觉的读写活动必然会产生文体意识,文体意识是影响读者阅读思路、作品意义生成的重要因素,是阅读与写作之间的思维媒介。随着新课程的改革,我们提倡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在不断追求有效教学课堂以及培养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