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切点,跨赣、鄂、皖三省,是著名的通都大邑,号称“七省通衢”。在长江经济链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九江具有承上而启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正是由于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九江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看中,通过1858年的《天津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除外国商品和洋行外,伴随而来的还有西方传教士,中法《天津条约》第十三条规定:“天主教原以劝人行善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获保佑身家,其会同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凡按第八款备有盖印执照、安然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中法《北京条约》中还由充当译员的法国教士私自加上了“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条文。这样,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建造教堂便有了法理依据。此后,法国、美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九江,建造教堂、医院、学校,传播天主教。西方文化的进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九江近代教育在这样背景下产生。更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国内政治变革的影响,近代九江教育在各种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走向完善,其中外来角色扮演了重要角色。至解放初期九江近代教育呈现立体多元化格局。从公学、民立私学到教会学校;男校、女校到男女同校;小学、中学、大学到女子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九江近代教育立体格局初步确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