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开埠后近代教育的变迁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stloveste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九江,古称“浔阳”“柴桑”位于江西省北部,长江中下游交切点,跨赣、鄂、皖三省,是著名的通都大邑,号称“七省通衢”。在长江经济链中,长期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西方资本主义势力深入长江,九江具有承上而启下的作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正是由于如此优越的地理位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九江被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看中,通过1858年的《天津条约》被辟为通商口岸。除外国商品和洋行外,伴随而来的还有西方传教士,中法《天津条约》第十三条规定:“天主教原以劝人行善为本。凡奉教之人,皆全获保佑身家,其会同礼拜诵经等事,概听其便。凡按第八款备有盖印执照、安然入内地传教之人,地方官务必厚待保护。中法《北京条约》中还由充当译员的法国教士私自加上了“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田地,建造自便”的条文。这样,西方传教士进入中国传教建造教堂便有了法理依据。此后,法国、美国传教士陆续进入九江,建造教堂、医院、学校,传播天主教。西方文化的进入、社会经济的发展,九江近代教育在这样背景下产生。更历经“清末新政”“辛亥革命”等国内政治变革的影响,近代九江教育在各种内外力的共同作用下逐渐走向完善,其中外来角色扮演了重要角色。至解放初期九江近代教育呈现立体多元化格局。从公学、民立私学到教会学校;男校、女校到男女同校;小学、中学、大学到女子师范学校、职业学校。九江近代教育立体格局初步确立。
其他文献
中华服饰文化源远流长。张爱玲的著作《金锁记》和张爱玲自译作品The Golden Cangue中关于人物的服饰描写可谓是精雕细琢,具有丰富的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内涵。《模因翻译论与服
1概述  桩基础是一种较为古老的处理地基的方法,经过长时间的应用,证明它是一种较为有效地提高地基承载力和减少沉降的方法;相对未经过处理的层数相同的房屋而言,经桩基处
叶圣陶说:"语言文字的训练,我以为最要紧的是训练语感,就是对语言文字锐敏的感觉。"语感是指比较直接且迅速地感悟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过程的浓
职业院校作为我国教育体系结构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求职业人才的场所区域,促使高职教育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切入点开展教学活动。同时,由于物理是高职院校
分析了德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和方向.指出德国职业教育中对企业和学校关系的处理、实验设备与实验室的建设、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人素质的培养等方面值得我国职业教育改
主要介绍碎石桩处理地基,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采用水泥土桩补强的成功例子.
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大型浮顶原油罐单盘整体更换方案的选择制定、实施过程及实施效果,对方案的安全性进行了论证,为类似储油罐修理工程提供了经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