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缺血性心脏病因心肌供氧和需氧之间不平衡而导致心肌细胞减少、坏死、凋亡,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瘢痕形成是影响心脏功能的主要因素,也是导致顽固心力衰竭乃至死亡的病理基础。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以及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研究认识的深入,通过移植技术将MSCs移入受损的心肌组织中生存增殖,替代坏死心肌,改善心脏功能,将为缺血性心脏病提供一种全新的治疗策略。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人们对MSCs可塑性的研究深入,以及对其应用于临床治疗心脏缺血病人的初步探索,为MSCs临床应用的潜能提供了实验和应用参考,但在大规模临床应用MSCs前,仍存在一系列基础和应用的问题亟待阐明。本实验第一部分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月龄为12-46个月。抽取兔骨髓血,Percoll分离rMSCs,用含10%胎牛血清的L-DMEM重悬分离后的细胞。然后观察1、供体自然情况对MSCs生长的影响;2、不同接种密度对对原代rMSCs生长的影响;3、相同接种密度不同换液时间对rMSCs生长的影响;4、不同比例传代对rMSCs生长的影响;5、不同血清浓度对rMSCs生长的影响。第二部分:选择新西兰大耳白兔,月龄大于或等于36个月,首先结扎兔冠状动脉前降支建立心肌梗死模型,然后观察:1、相同细胞剂量、心肌梗死不同时间的细胞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2、相同心肌梗死时间、不同细胞剂量的移植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第一部分:1、供体年龄>36个月和≤36个月,其P1day有明显差别,说明年龄因素影响rMSCs的生长速度;但从不同年龄阶段供体获取的第3代hMSCs细胞数均在106数量级以上,完全能够满足自体修复需要。2、低密度接种P1day明显长于中密度组与高密度组,高密度接种细胞生长最快,适合实验和临床应用要求;3、2天后首次换液贴壁细胞数量明显少于3天、4天;4、1:2比例rMSCs传代P2-P3天数最短,1:4比例rMSCs传代P2-P3天数最长。5、8%-10%FCS血清浓度与20%FCS对传代rMSCs生长的影响两组区别无显著性,20%FCS未见加速其生长;第二部分:1、除4周组各项心脏功能指标无明显改善外,其他各组均有所改善;1周组、2周组、3周组优于1天组;1周组、2周组、3周组之间无明显差别。2、在不同移植细胞剂量、相同心肌梗死时间进行细胞移植时,高剂量组(移植4×10~6个)心功能改善更明显。本实验通过建立体外老龄兔MSCs培养体系,了解老龄兔MSCs的生物学特性,并观察老龄兔心肌梗死不同时期、不同细胞数量进行骨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的移植及其植入心肌后的增殖、对心脏功能改善情况,探讨心肌梗死后细胞移植的最佳时间窗。在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缺血性心脏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今天,为细胞移植治疗心肌细胞坏死性相关疾病提供前期的实验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