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段时间,国企改革,尤其是地方国企改革,呈现出全面提速的状态。当前国企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开始大范围触及产权层面,也就是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这也成为经济学的热点问题之一,对国有企业改革的研究也从宏观特征、作用的描述,到对微观层面各个不同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分类改革、企业绩效的研究。本文研究的是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最优比例问题,在国有企业中适当引入私有资本,增强国有企业活力,提升国有企业经营效率,同时保障国有企业履行其社会责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首先对相关的中外文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在前人的研究成果上,说明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创新不足之处。本文在分类改革的基础上,选取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客观衡量标准,将其纳入到混合寡头模型的分析之中,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只有在满足一定条件的情况下,才能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并非所有的国企都可以进行混改。本文从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出发,运用混合寡头模型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结论。并通过对2009-2016年企业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对本文的理论结论进行验证。本文研究发现,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时,应当对国有企业的生产成本进行审定,对于一些生产效率过于低下的企业,要遵循市场规律,对其进行破产处理或者是资产处理,盲目对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而对于一些达到政策门槛的国有企业,可以对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且该政策门槛与国有企业改制后的生产成本降低程度、企业所处市场有关。在对国有企业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非国有资本时,在一定范围内,国有企业承担的社会责任与引入的非国有比例之间呈现正相关,但当国有企业的社会责任达到一定程度时,仍应保持一定比例的国有股份。这是由于企业的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责任、社会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而国有企业要想履行这些社会责任,需要提升自身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本文也通过实证验证了国有企业中非国有股比例的提高确实能够增加企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