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随着桥梁事业的不断发展,异形拱桥因其结构独特新颖,在桥梁美学发展的带动下,发展尤为迅速,涌现了一大批形式各异的异形拱桥。本文研究对象为一非对称空间异形拱梁组合桥,该桥位于“S”曲线上,采用“以折代曲”理念设计为折线型,本文以该桥为依托,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基于静力分析研究了各荷载对该桥静力特性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展开稳定性、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折角大小、折角位置和拉索直径三个因素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桥梁事业的不断发展,异形拱桥因其结构独特新颖,在桥梁美学发展的带动下,发展尤为迅速,涌现了一大批形式各异的异形拱桥。本文研究对象为一非对称空间异形拱梁组合桥,该桥位于“S”曲线上,采用“以折代曲”理念设计为折线型,本文以该桥为依托,建立空间有限元模型,基于静力分析研究了各荷载对该桥静力特性的影响情况,进一步展开稳定性、动力特性及抗震性能方面的研究,分析总结了折角大小、折角位置和拉索直径三个因素对稳定性和动力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本文研究,了解了该桥的力学性能及其变化规律,既为同类桥梁设计提供参考,也对该桥梁的施工具有指导意义。本文主要结论如下:(1)该桥梁在成桥状态和使用阶段,结构受力良好,满足规范要求。在无拉索阶段和成桥状态该桥具备良好的稳定性,温度升高和拉索的安装均不利于该桥稳定。该异形拱桥的基频为1.400026Hz,基本周期为0.714272s,一阶振型为全桥主梁纵向漂移伴随连接跨主梁竖弯,大拱塔双支拱肋外侧横向一阶面外弯曲。该桥异形拱塔柱底端和受拉拱肋为受力薄弱部位,应加强设计。(2)对比各荷载组合下该桥的静力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在使用阶段,活荷载会产生较大的响应,使全桥应力有大幅度的增加;支座沉降对全桥应力的影响作用很小;风荷载只对异形拱塔应力有较大影响,对主梁和拉索应力影响很小;整体升温和整体降温对拱塔和拉索应力均有较大影响,且对同一部位或相同拉索应力的影响是相反的,即若升温使应力增加,降温则使其减小。活荷载使全桥的竖向位移大大增加,对异形拱塔横向位移影响显著,对小拱塔影响更大;支座沉降主要对全桥竖向位移有较大的影响;横向风荷载对桥梁的横向位移和竖向位移影响很大,对纵向位移影响极小;整体温度变化对全桥各向位移数值和分布规律均有极大的影响;最大纵向位移均发生在两拱塔的塔柱顶处,两拱塔有相向变形的趋势;在各荷载组合下,全桥竖向位移分布规律相同,最大下挠均发生在两异形拱塔主拱肋中部及其对应的主梁跨中。(3)屈曲模态和自振模态分析结果表明:该桥大拱塔的刚度小于小拱塔,拱肋的面外刚度小于面内刚度,在桥梁设计中应注重大拱塔的设计、加强结构面外刚度的设计,以增强桥梁设计的经济性。改变模型参数进行屈曲分析和自振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拉索直径的增加和连接跨折角的减小自振周期增加而稳定系数减小,有利于该桥抗震但不利于结构稳定;拉索直径和连接跨折角的变化,对稳定性和自振特性的影响均表现为对低阶特性影响较大,对高阶特性影响较小,且对模态特征影响很小;连接跨折角位置对该桥梁稳定性和自振特性几乎没有影响。(4)地震反应谱分析结果表明:该桥梁在纵向地震作用对大拱塔和竖向地震作用对小拱塔两种工况下位移耦合较紧密,三维地震作用组合Ⅰ对大拱塔、小拱塔和桩台及组合Ⅱ对主梁的位移响应存在耦合效应,在其他工况下与地震作用(三维地震中指组合系数为1的地震作用)同向的位移响应远大于其他方向;与E1地震响应相比,E2地震响应分布规律无明显变化,但响应数值有明显增加;最大地震响应在一维和三维地震作用下均有可能发生,因此,研究桥梁地震响应时,须同时考虑一维和三维地震作用。
其他文献
在工业领域中的各种机械设备在工作中难免会使机械产生振动,严重的甚至会发生致命性故障,造成安全事故,而振动的本质是由于结构中弹性波传播效应。弹性超材料结构具有低频带隙特性,为低频的振动控制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基于弹性超材料理论,设计可调式径向弹性超材料结构,可针对性地控制机械结构中的振动与噪声问题,对指导弹性超材料结构的设计与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工程价值。首先,本文设计了一种可调式扇叶类径向弹性超材
须弥山石窟位于我国宁夏固原市西北方向,地理东经106°,北纬36°3′处。其开凿于北魏时期,之后经过西魏、北周和隋唐的营建,形成今日的盛大规模,至今保存有历代窟龛162座。在须弥山石窟第5窟窟前,曾经矗立着一座三层的楼阁建筑。后由于1920年海源大地震等原因,大佛楼遭严重损毁,20世纪80年代,须弥山石窟开始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进行抢修和加固工程。在第5窟顶部整体浇灌了弧形的混凝土保护性窟檐,但
我国建筑结构发展的一个主要特点是钢-混凝土组合结构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结合钢管混凝土叠合柱和十字形型钢混凝土柱的优点,提出了一种新型型钢-混凝土组合柱,即在钢管混凝土叠合柱的外层钢筋混凝土中加入带翼缘型钢与内钢管相连接,利用型钢翼缘的约束效果提高管外混凝土的力学性能,以更好的协同钢管内外混凝土的变形性能和受力性能。采用试验研究、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新型型钢-混凝土组合柱的抗震性能进行研
近5年来,中国等多个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预制构件(precast components,PCs)产业化发展,提高其占全部建筑的比例。与现场浇筑施工相比,预制构件因具有耐用性、美学多功能性、节能环保等独特优势而广受欢迎。合理的生产调度计划可以有效增加预制构件制造企业的总净收益、提高准时交货率和客户满意度。为此,本文针对预制构件制造商生产能力不足情况下的单工厂订单接受与调度、工期指派和调度集成以及
随着人类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人体内外环境中某些指标的异常浓度与人类疾病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于人体外部环境而言,日常用水中次氯酸(HClO)浓度异常会对人体造成严重损害。同样,人体环境中的一氧化氮(NO)在人体神经系统的免疫系统和血管扩张途径中发挥作用。此外,生物硫醇谷胱甘肽在肿瘤细胞中过表达。因此,发展高灵敏度和选择性的病标志物传感策略对于监测人体健康状态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研究了分别利用有机
过去的20年的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中,传统村落的角色定位由发掘保护为主转变为保护传承为主。街巷空间作为室外公共交往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人们对功能与文化的需求,其空间形态往往体现出对地域气候强烈的适应性,这一点在传统村落街巷空间中体现的尤为明显,但在如今的现代村落街巷建设中,由于经济成本、用地问题等各方面的原因,现代村落街巷建设呈现出街巷空间组成模式化、功能单一、生态性差等一系列问题,不仅无法满足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结构功能复杂的建筑不断涌现,建筑火灾造成的经济损失也随建筑的规模变大而变大,因而减少建筑火灾带来的损失就显得极为重要,尤其是在减少人民生命安全损失方面。本文围绕写字楼建筑案例,根据其建筑功能特点及建筑防火设计特点,引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与BIM等相关技术,利用BIM、RFID、消防疏散、疏散标志、疏散诱导系统等最新科学理论。
随着地铁建设的不断发展,地铁站内所需的基础服务设施也在不断地完善。休憩设施作为地铁站内服务设施的一部分是不可或缺的。目前,我国地铁站内因休憩设施不足或缺失而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现象时常发生。论文以弹性设计理论为基础,运用TRIZ发明原理,致力于解决地铁站内休憩设施的设置既不影响人流疏散又可以满足用户需求二者之间的矛盾。论文首先对弹性设计及TRIZ理论的概念、内容及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分析了弹性设计
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式太阳房广泛应用于我国太阳能丰富地区,由于其受室外空气温度、太阳辐射双波动外扰影响,导致附加阳光间型被动房热负荷波动较大,传统稳态算法难以满足计算精度要求,需采用动态算法,而已有的科研软件如Dest、Energyplus、Trsnsy等模拟软件上手难度大、建模过程复杂等原因难以在工程设计领域中大规模推广应用。基于此,本研究建立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筑传热模型,分析了附加阳光间型被动建
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的大跨、浅埋暗挖地铁车站施工难度大、风险高,特别是在上覆软土地层较厚的情况下,隧道拱顶围岩的自稳能力差,难以形成有效的支撑体系。车站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容易导致上覆地层产生较大变形,进而诱发地表过大沉降,影响地面交通和周边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开展上软下硬地层条件下的地铁车站暗挖施工方案比选及施工稳定性的研究意义重大。论文以贵阳地铁3号线北京路站工程为依托,基于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