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东祁连山灌-草交错带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交错带群落、界面微生境因子及土壤理化特征的变化规律,分析了群落多样性格局及土壤呼吸特征与生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以揭示灌-草交错带群落与土壤梯度变化规律的生态学过程。主要结论如下:东祁连山典型杜鹃灌-草群落交错带沿海拔垂直梯度向上(从2950m3250m),依次出现珠芽蓼草甸→珠芽蓼草甸与金露梅灌丛交错带→金露梅灌丛群落核心区→金露梅灌丛与头花-千里香杜鹃灌丛交错带→杜鹃灌丛群落核心区的景观分布规律。典型灌-草群落交错带微生境因子沿海拔垂直梯度向上呈规律性变化。群落内气温与不同土层温度下降,空气湿度增加,土壤升温变慢;同一群落样地土壤温度与湿度的日变幅在1.64.0℃、2.76.4%之间;在海拔3200m水平样带上,受坡向、坡度的影响,土壤水分为正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灌-草交错带土壤理化特征空间变异性明显。沿海拔垂直梯度向上,土壤紧实度下降、孔隙度增加,灌丛水分涵养能力提高;较高海拔头花-千里香杜鹃灌丛碳、氮养分密度显著高于较低海拔的珠芽蓼草甸,随样带海拔梯度升高呈降低的趋势;受日照时数影响,水平梯度样带土壤有机质及养分差异显著。群落交错带上土壤呼吸速率有显著变化。从珠芽蓼草甸到头花-千里香杜鹃核心样地,土壤呼吸速率由7.11下降到2.25umol. m-2. s-1,头花-千里香杜鹃密灌丛样地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保持相对稳定,珠芽蓼草甸样地日变化呈单峰型,日变幅可达1.8umol. m-2. s-1;在水平样带上,土壤呼吸峰值与太阳直射时间几乎同步,土壤CO2通量可与5cm土壤温度线性拟合,温度敏感性Q值为3.94.4,并与土壤含水量指数拟合。群落交错带上灌木多度增加,草本种类在珠芽蓼草甸-金露梅交错带最高。灌丛植物多样性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沿海拔上升单调递增,草本植物呈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相邻灌丛间Cody指数沿垂直样带向上呈增加的趋势。水平样带,灌木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为正阴坡>半阴坡>半阳坡,半阳坡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杜鹃灌丛均匀度最高。利用游动分割窗技术对交错带边界宽度进行了定量判定,810个窗体大小能较好的反映交错带的宽度及位置。物种多样性与生境因子分析表明,灌木及草本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土壤全磷、土壤呼吸及土壤含水量有显著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