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化学受体甜味识别的ITC实验研究

来源 :浙江工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ygenso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甜味是食品最基本的味感,甜味剂的感官甜感特征评价过去一直依赖于人的感官品评。由于品评人员个体、性别及阅历等生理和心理的差异,对味觉客观、真实感受的表达存在着很大的制约性。由于在分子细胞生物学层面上,至今未能得到甜味受体蛋白的确切结构,限制了人们对甜味分子感受机理的完整理解。因此,构建一种人工甜味化学受体及其感官甜感物理化学表征方法极为重要。本文以多羟基富勒醇作为人工甜味化学受体的实验模型,以等温滴定微量热仪(ITC)为实验研究手段,通过对多羟基富勒醇与甜味剂相互作用过程的热力学行为,对甜味的分子识别进行初步研究。之所以选择多羟基富勒醇分子作为甜味化学受体实验模型,是因为它是目前在一个分子的三维空间中具有最多羟基数的化合物之一,在结构上能够与甜味剂分子产生特异识别的最基本特征。本研究实验内容如下:(1)ITC滴定实验模式建立。首先采取常规的正向滴定模式考察甜味剂与多羟基富勒醇的相互作用,但其作用热信号始终被蔗糖和多羟基富勒醇的稀释热信号掩盖而无法区分,故选取反向滴定模式进行研究,证实在该滴定模式下,两者相互作用的热信号能有效表达。(2)ITC滴定实验及甜度相关性的研究。前期实验证实感官甜度与热力学参数存在相关性趋势。故在后期实验中选用十五种甜味剂与多羟基富勒醇进行ITC滴定实验,确定各甜味剂的最佳浓度,取其最佳热力学参数与甜度对数进行多元线性回归拟合,获得的拟合方程式为:LgS=-274.541ΔH1+1.133563ΔH2+81798.77ΔS1-157.43ΔS2+274.2528ΔG1-0.24337ΔG2+1.34968,拟合相关系数达到0.99028。(3)此外为了验证人工甜味化学受体与甜味剂相互作用的特异性,还考察了不同味物质及环境条件的ITC实验。将互为同分异构体的六种糖分子与多羟基富勒醇作用,得知热力学行为及热力学参数能较好地反映甜度强弱关系。不同呈味方式的非甜物质与多羟基富勒醇作用的热力学行为与蔗糖存在较大差异,且同类味觉分子具有相似的热力学行为。将三种高甜度人工甜味剂进行复配,证实了复合甜味剂的甜度增效作用能通过热力学行为得以表现。将三种常见糖分子在20℃、25℃、30℃、37℃、42℃下与多羟基富勒醇作用,获得三种糖的ΔH1在30℃最小,且三种糖的ΔG随温度变化较小。本论文通过等温滴定微量热仪(ITC)实验确认了多羟基富勒醇作为人工甜味化学受体的可行性,建立了一个人工甜味化学受体的热力学实验模型,为更深入更系统地研究甜味感受分子机理奠定了实验基础和理论依据。
其他文献
在中国思想史上,五四是一个历久而弥新的课题。它在思想史系谱中的恒久魅力与意义在于,处于中西文化激荡的历史机缘之下,五四不仅突破了两千年儒教中国的思想传统,而且浓缩了欧洲
危机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人类自身的局限性决定了人类无法完全遏制危机的发生。然而,人类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来对危机进行防范和减小危机对人
[通用名称]brinzolamide,布林佐胺[化学名称]R)-(+)4-乙胺基-2-(3-甲氧丙基)-3,4-二氢-噻吩并(3,2-e)-1,2-噻嗪-6-氢磺酰基-1,1二氧化合物
为明确烟草中Nt14-3-3基因家族的功能,采用同源克隆的方法,在烟草品种K326中克隆到1个14-3-3蛋白基因Nt14-3-3,并进行了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qRT-PCR技术,对该基因非生物胁迫
主要研究建筑施工企业完工百分比核算工作中常见的问题与解决对策。重点介绍了完工比核算中存在的对工程进度描述失真、成本调节影响收入和利润、成本不统一等问题,并提出了
<正>日前,全球最大的种猪育种公司英国PIC种猪改良公司与杨凌本香集团的合作项目——永寿本香PIC4500头曾祖代猪场已正式在陕西省永寿县监军镇投产运营。
本文从语篇意义建构视角分析词汇隐喻和语法隐喻的语篇功能及各自的语义特质。认知语言学对概念隐喻的分析基于语句语料,未涉及其语篇功能;系统功能语言学在语篇层面观察分析
目的:鉴别半夏真伪,以达到用药安全。方法:通过药材性状、显微鉴别、薄层色谱法、紫外扫描法进行鉴别。结论:半夏伪品及混淆品不能替代正品,使用时必须准确鉴别,以避免误用。
针对常规人工驾驶车辆和网联辅助驾驶车辆随机混合的交通流,分析其稳定性与安全性.基于紧跟常规车的网联车退化为常规车的跟驰特性,提出了网联车随机退化为常规车情形的数学
<正>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又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是以预防为主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心理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