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思想史视域下的记忆政治研究

来源 :华东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jln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京大屠杀,在当下的中国不仅仅属于一个历史事件,还作为日本军队在中国施加暴力的象征被记忆。因此,任何否定南京大屠杀的言行都会在中国乃至国际引起情绪性反应。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期间,日本掀起的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认知的争议波及到中国,南京大屠杀成为了国际性话题。随后因历史资料的挖掘和实证研究的推进,学术界逐渐达成了共识。然而时至今日,围绕南京大屠杀仍然存在各种各样的对立。当下,中日两国展现了截然不同的“面向未来”的态度:日方面向的是不再提起“过去”,并“不让后代继续道歉”的未来;而中方面向的是向世界倡导,谋求记忆南京大屠杀,从而建立起引导“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地位。两者在以国家权力谋求普遍地位这点相一致,需要注意的是,这两个“面向未来”的态度包含的普遍性会给南京大屠杀的表象带来怎样的影响。以上可知,南京大屠杀已不仅仅是过去的历史,更是当下的存在,学者还应当就如何记忆或如何重新记忆这一当下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因此,本文以“如何记忆南京大屠杀”这一问题意识作为研究起点,探讨在战后日本和中国的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表象中,存在哪些问题、又可以提出那些问题。在论述过程中,首先,笔者注意到资料中心主义的历史世界与口述世界之间的鸿沟,对历史与记忆之间的问题进行探究。其次,本文采用比较思想史的方法,立足于中国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表象,以日本对南京大屠杀的争论为比较对象,继而来透视中国的战争记忆问题。在赋予大量资料以新的解读的同时,还可以推进对资料赋予意义的表象论的理论研究。在此基础上,本文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叙述将不再局限于政治、意识形态或中日两国间历史问题的视角,而是超越了国家或民族的框架,作为世界上存在的屠杀现象研究之一进行论述。
其他文献
介绍了一种皮革工业固体废弃物资源化的新途径。提取废弃物中的胶原蛋白 ,改性后制备具有合适分子量、黏度和稳定性的纺丝液 ,再经湿法纺丝和后处理得到具有很多优异性能的胶
<正>非人灵长类动物是一类以猕猴为主的灵长类动物,包括猕猴、恒河猴、长尾黑颚猴、普通绒猴、绵头绢猴、大猩猩等,其在遗传物质、组织结构、生理代谢和生活习性等方面与人类
我国JGJ 82—2011《钢结构高强度螺栓连接技术规程》提出了栓焊并用连接的设计方法。国内外学者通过试验研究也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公式。通过对焊缝补强型栓焊并用连接的试验研
大同南站跨线雨篷施工中,通过研究整体结构的模板排版深化、异型花边柱的模板加固、跨线雨篷平台顶板及梁板交接处理等问题,结合现场施工措施,总结了跨线雨篷清水混凝土施工
为保障阿克陶县搬迁牧民的生活,采用平整土地、修筑灌排水系统等治理措施将未利用的盐碱地逐步开发成为耕地,对项目区原始地貌、工程完工后及第1次灌水洗盐后的土样进行采集,并测定土壤全盐的含量,作为实施效果的分析。结果表明,治理措施实施后,0~60 cm土壤层含盐量可减少58.4%,但第1次灌水洗盐效果不明显,后期需要水利、农业等多种措施的有效配合,才能逐步达到理想的种植要求,本研究为盐碱地的开发治理提供
[摘 要]该研究针对新工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创新能力培养、融合多学科实现新工科建设多元化、加快工程教育国际化建设、融合“双创”提高新工科人才的创新创业能力等新举措,探索新工科教学模式改革途径。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新工科背景下基础实验教学模式的改革方案,具体包括加强创新和综合型实验建设适应新工科内涵建设、融合科研竞赛和“双创”设计创新实验、构建网络化实验平台和仿真实验室、深度开放实验室和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