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终身体育能力的培养对于能否实现将体育变成中学生的生活方式显得十分重要。“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以来,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终身体育能力方面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多人得重视,但是怎样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目前学生的终身体育能力到底培养到何种程度?目前有关这些问题仍然被广大体育工作者所关注。因此,有关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就成了当前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上海市初级中学学生终身体育能力培养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论如下:1.初中学生和体育教师对在学生时代培养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性有较高认识;在不同能力板块中,教师认为自我锻炼能力最重要,而学生则认为体育文化素养最重要;大部分的教师和学生均意识到体育课教学质量对终身体育能力培养具有重要作用。2.在知识掌握方面,学生在运动项目的相关知识和安全知识方面较好,而在运动医学、生理学以及体育锻炼效果评定等方面缺乏;在运动技能掌握方面,以篮球、广播操、跳绳、羽毛球和田径为主,所学运动技能在课外体育锻炼中的应用程度较低;大部分学生对体育课持积极态度,对运动项目兴趣比较广泛,但大部分的学生没有擅长的体育项目;不足两成的学生在校外参与三次以上体育锻炼。从整体上表现为学生体育文化素养偏低。3.不到三分之一的教师教过学生制定锻炼计划;近两成的学生制定过体育锻炼计划,但锻炼方法使用不得当;一半的教师教过学生做准备活动的知识和技能,学生做准备活动的意识较强,但实践能力较差;能掌握正确饮水方法的学生较少;在身体素质的锻炼中,教师较重视柔韧性和协调能力的教学,学生则偏向协调能力和有氧能力方面的内容;近半的学生对锻炼身体素质的方法选择有误。4.在身体的调控能力中,学生调控身体的适应能力比调控身体的技能状态调控能力高;在心理的调控能力中,调控自信心的能力和调控意志品质的能力较高;在运动量的调控方面,过半学生能够在感觉不累的情况下延长锻炼时间,选用变换运动项目、缩短或延长运动时间来进行运动量调控。5.学生的运动创伤预防意识高,而在紧急处理能力方面较低;主要采用较常用的指标对自身生理形态和生理机能进行评价。6.教师重视用形态学测定方法评价锻炼效果,而学生则以负荷大小的评定方法为主;学生多采用判断动作的准确性来对运动行为进行整体评价;体育课是获得评价能力的主要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