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三峡工程修建以来,关于如何协调长江三峡地区经济发展的问题便成为了国家经济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通过对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的发展分布进行研究,梳理出近代以来这一地区工矿业在发展分布上的规律,让人们对长江三峡地区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分布状况有一定了解,这对协调当前长江三峡地区的经济发展具有借鉴意义。另外,近代工矿业的发展和分布也是长江三峡地区近代历史文化的一部分,清晰的了解它,可以使长江三峡地区固有的历史文化更加丰富多彩,从而更全面的展现在世人面前。尽管建国以来,有关近代工矿业方面的研究一贯受到学者们的高度重视,成果也相当丰硕,然而,现有的研究成果要么是反映近代以来整个中国的工矿业发展,要么只集中于少数几个近代工矿业比较发达的地域。一方面,专门针对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进行研究的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这一地区工矿业发展分布进行诠释的则几乎没有。因此,本文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专门针对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的发展分布进行研究,可以弥补前人在这方面的空白。同时,本文也在理清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发展的基础上,对其分布特点作了一些初步探索。本选题的研究范围涉及:“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时间上,“近代”一词的范围沿用史学界惯例,从1840年至1949年。其中,考虑到民国建立与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国民政府迁都重庆这两个历史事件对本地区工矿业发展影响较大,因此就以这两个历史事件为界,将“近代”分成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从18401911;中期从19121937;后期从1938——1949。空间上,“长江三峡地区”包括现在的:重庆市主城各区(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大渡口区、北碚区、渝北区及巴南区)、涪陵区、长寿区、丰都县、垫江县、梁平县、石柱县、万州区、云阳县、开县、巫山县、巫溪县以及湖北省的宜昌市、巴东县、秭归县和兴山县。研究对象上,“工矿业”则是指近代以来本地区主要工矿业,同时还包括一部分传统的手工业。本文在查阅了相关论文、著作及各种统计资料和地方志的基础上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近代长江三峡地区主要工矿行业的分布状况进行了复原,通过分析该地区工矿业的发展脉络,总结出近代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的变迁规律如下:一、长江三峡地区的工矿业在总体上经历了萌芽、缓慢发展、高速增长和全面衰退四个阶段。二、近代前期和中期,长江三峡地区各地方在工矿业萌芽和发展的时间上存在不一致性。三、近代后期,长江三峡地区不同地方工矿业高速增长及全面衰退的程度有所不同,个别地方还存在有例外。以及分布特点如下:一、长江三峡地区的近代工矿业大多产生于通商口岸,并向周边地区扩展。二、矿业的分布受到矿藏储地和消费能力的双重制约。三、特殊的历史机遇,造就重庆成为了区内最大的工矿业城市。四、伴随着工矿业的发展,万县成为了区域性中心城市。五、长江三峡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区内工矿业明显沿长江及其支流两岸分布。除此之外,本文还采用统计学方法和地图信息技术,最终将长江三峡地区工矿业的发展分布状况绘制成图。(见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