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的空间想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hu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关注的是1980年代至1990年代上海、台北与香港三城文学中城市/都市乡土空间想像的生成与成熟,及三城文学都市想像的变迁,由此从一个侧面考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走出“乡村中国”的叙事、进入城市/都市叙事的整体格局的变动,并思考三城都市文学的成熟在中国文学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和价值。 都市不仅仅是可以入文的意象,也不仅仅是故事行进与人物活动的场所与背景。它是独立的生命体,有自己的身世、历史记忆与文化性格,是乡村之外的自足空间。它不仅具有都市共有的物质景观与精神景观,更拥有乡土空间蕴藏的独特个性。因此,成熟的都市想像应有自觉的空间意识,不仅着眼于都市共有的景观,还必须深入都市空间内部,在“都市乡土”的呈现中展示各个都市的个性。 文学刊物《上海文学》、《联合文学》、《香港文学》在三城文学流变中具有典范意义,或者可以说,它们本身就是三地文学史中最重要的一部分。由它们考察三城文学,可以清晰把握三城/地文学的脉络。 论文主体部分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考察1980年代三城文学城市想像的开启和变动,第二部分提出“都市乡土”的概念,第三部分考察1990年代以来三城文学“都市乡土”空间想像的成熟形态。 第一部分(第一章)回顾1980年代三份刊物的城市想像,由此探明这一时期三城文学“城市化”的程度与都市空间想像的面容。从总体看,这一时期三城文学的都市想像还不够成熟。在现实主义式的观察中,“上海”在文学想像中尚未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主体对城市的现代化常止于肤浅的赞颂与反思。台北和香港则已成为独立的审美对象,其文学想像基本进入空间思考阶段。但在现代主义式的焦虑与后现代主义式的谐谑中,台湾的思考对象总体上是制式的整体台北,即使内部小空间的呈现,也往往具有抽象性、普适性,缺少个性特征和亲和力,主体显露疏离倾向。香港形象的书写中,虽然也有现代主义式的焦虑与后现代主义式的拼贴,但风格冷静、平实,主体情感主要指向对香港的认同与关怀。同时,“乡土”,空间开始在文学想像中出现。上海弄堂的文学想像中,普通弄堂、花园洋房、新工房在历史阴影之下已具备一定空间性。香港的旧城区、屋村、长沙街等富有乡土意味的空间更是大量出现,体现了写作者空间意识的自觉。 第二部分(第二章)围绕“都市乡土”这一概念,回顾“乡土”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的流变,归纳出“乡土”的基本特征,并提出“都市乡土”概念。正
其他文献
<正>回眸2014全球教育大事件,各种新举措、新计划、新评测层出不穷,细细梳理,我们不难发现,这些事件虽发生在不同地域、不同教育体系、不同教育发展水平中,却不约而同地指向
<正> 1950年8月在北京陈赓家,贺龙拉住十四军军长李成芳说:“我有位老朋友、老大哥,他名叫刘达五,在大理当磨石匠,是个残废的红军,你替我捎封信,带张照片,代我去问候他!” 李
本文以家电企业生产过程为研究基础,结合家电制造业的生产特点,研究订单生产(MTO,Make To Order)、流水线加工装配型家电生产企业生产计划优化与控制管理的策略及实施技术。与他
约瑟夫·海勒的代表作《二十二条军规》中渗透着存在主义的思想,这也是本论文讨论的主旨所在。在存在主义理论,特别是其对文学有影响的存在主义理论中,萨特的理论是有着重要的地
抗生素是微生物代谢产生的,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的物质,其神奇功效决定了它在医学和畜牧业中的重要应用,然而人们常常会过于依赖抗生素而忽视了它的毒性。
<正> 艺术描写是文学创作的主要表现手段之一。它用形象化、感情化的艺术语言,典型地、真实地描绘出人物、事件、环境,以期达到生动、鲜明地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作品思想内
本论文通过调查研究广州长沙两地植物造景现状,并结合其成因与未来发展趋势展开相应的研究与探讨,分别从两地植物造景的特色、历史文化经济对植物造景的影响、植物景观物种多样
一山即泰山,号称五岳之尊;一水即黄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一圣人即孔子,古被尊为万世师表,今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这一山、一水、一人,中国独一无二,都可作为中华民族、国家、
生态旅游的特征为资源的自然原始性,活动方式的质朴性,旅游管理的生态化,旅游过程的高度参与性和影响最小化,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其本身有着一套原则和要求,所以,本文坚持生态旅游
旅游目的地形象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概念。它的抽象在于它所包含的细节的复杂性与理解的多元性。在旅游目的地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实现过程中,目的地营销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