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后路钉板及钉棒系统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对后路枕颈融合术内固定物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0年01月至2017年10月因上颈椎疾患在我院行颈后路枕颈融合术的患者57例,其中男31例,女26例,年龄12-72岁,平均48岁。按照术式分为后路钉板系统枕颈融合组(A组,32例)和后路钉棒系统枕颈融合组(B组,25例)。通过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延髓脊髓角(CMA)、寰齿前间隙(ADI)、椎弓根钉误置率、枕骨螺钉脱出率、植骨融合情况及复位丢失率之间的差异来评估患者临床疗效,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27个月,平均18个月。A组较B组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枕骨螺钉脱出率为12.5%,B组为4.0%,A、B两组枕骨螺钉脱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自JOA评分、CMA、ADI在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次随访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髓角皆有轻度丢失,但与术后1周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1周时A、B两组解剖复位率分别为87.5%、8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解剖复位丢失率分别为6.3%,4.0%,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置入椎弓根螺钉64枚,穿破椎弓根皮质5枚,误置率7.8%,1例患者出现椎动脉损伤,术后患者未出现其他脑缺血性疾病表现;B组置入椎弓根螺钉50枚,穿破骨皮质3枚,误置率6.0%,未出现椎动脉损伤;两组误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B两组患者均骨性融合,未出现其他严重并发症。结论钉板及钉棒系统后路枕颈融合术治疗上颈椎不稳具有相似的复位效果及术后稳定性,两者均能取得满意的植骨融合和神经症状缓解。对于骨质疏松及颈侧屈患者应避免使用钉板系统,术中避免过度牵引及将枕颈板预弯过度或不足,术后应严格制动,以减少枕骨螺钉脱出率。两者可为后路枕颈融合术提供更多的内固定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