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改革开放30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达到一个新水平,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条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和谐的必然选择。文明生态村建设对于农村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环境、构建生态文化能够发挥重要的促进作用,对于推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本文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三农”问题的经典论述、国内外文明生态村的实践和理论方面,论述了文明生态村的研究进展,关于“三农”问题的论述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容,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实践和理论研究在国内外都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在文明生态村的理论研究方面,明确了文明生态村内涵主要包括建设生态环境、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化等三个方面;文明生态村具有六项基本特征,即按照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的原则制定科学的技术路线,农村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生态农业产业化发展,资源合理高效利用,经济发展速度快、农民收入水平高,人居环境改善,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融为一体;文明生态村的建设应遵循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可操作性、群众参与等四项原则;生态村建设的内容包括生态经济建设、生态人居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文化建设等四个方面;在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改变农村落后面貌,改善农业生产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分析了枣庄市地理位置、资源条件、环境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等文明生态村创建的基础,结果表明枣庄市地处南北交界地带,自然资源丰富,经济快速发展,生态环境良好,适于开展文明生态村创建工作。2004年以来,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共建成251个文明生态村,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生活质量,提高农民文明素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节约土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枣庄市文明生态村的空间分布有四个主要特征,在公路沿线有136个,占54%;在工矿区周边有25个,占10%;在风景区附近有12个,占5%;在城镇周边有66个,占26%。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可以分为农业型、工业型和社区型。在分析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典型案例的基础上,对其建设经验进行了归纳,一把农民群众作为创建主体,二把搞好村庄规划作为创建起点和基础环节,三把改善人居环境作为创建切入点,四把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作为创建目标和关键点,五把发展农村经济,增加群众收入作为创建主线和创建支撑。本文指出了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建设存在的规划缺乏科学性合理性、资金投入存在瓶颈、农民自主意识与创新能力欠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管理服务机制薄弱等四个主要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从措施上、制度上、机制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促进枣庄市文明生态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