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2-吲哚酮类的c-Met抑制剂的设计合成研究

来源 :安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yunlong10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恶性肿瘤是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重大疾病,它的治疗一直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一般常用的治疗肿瘤的化学药物选择性差、毒副作用强、疗效低且耐药问题比较严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对发病机制从细胞、分子水平的进一步认识,以肿瘤发生发展信号通路中的关键酶为靶点,发现高效、低毒的抗癌药物已成为重要的研究方向。肿瘤的分子靶向治疗不同于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它是建立在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对肿瘤生长的关键通路采用小分子化合物阻断其关键酶,从而达到阻断肿瘤细胞生长的作用。分子靶向治疗具有较好的选择性,减少对正常组织的损伤,而这正是传统化学药物治疗难以实现的。   人类蛋白酪氨酸激酶(PTKs)在肿瘤发生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一种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新靶点。在各种受体酪氨酸激酶中,c-Met属肝细胞生长因子(HGF)的受体,将HGF/c-Me信号通路激活后,可促进肿瘤细胞迁移,诱导肿瘤血管生成,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因此,靶向于HGF/c-Met通路可改善依赖c-Met的肿瘤的治疗。   本论文根据c-Met抑制剂的构效关系,设计合成了系列新化合物。主要工作及结果如下:   1.以c-Met抑制剂SU5416为先导化合物,设计合成了7个以2-吲哚酮为母核的新化合物。以苯甲醛(或对羟基苯甲醛)和硝基甲烷为原料,经过Henry加成后脱水、环合反应后得到3-氯-2-吲哚酮(或3-氯-6-乙酰氧基-2-吲哚酮)。由此,在保留2-吲哚酮母核的基础上,于3位引入氯基,同各种芳香胺经取代反应得到目标产物,在保留原有活性母核的同时,增加了其衍生的空间。目前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利用中间体3-氯-2-吲哚酮分别同对溴苯胺、邻甲苯胺等7种芳香胺化合物进行反应得到的目标化合物。均经核磁共振谱或者质谱测试确证了化学结构。本方法所用试剂易得,操作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所得中间体在继续进行衍生反应时,有较多的选择多样性。   2.对7个2-吲哚酮类化合物进行了初步c-Met酪氨酸激酶抑制活性评价。在20 μM浓度下,以SU11274为阳性化合物,发现D05和D06对c-Met具有抑制作用。   3.对构效关系进行了初步分析。对于2-吲哚酮类化合物,在2-吲哚酮的3位引入芳香胺结构有助于活性的提高。供电子基团位于芳香胺的胺基邻位时,c-Met抑制率有可能较比其它位置更好。
其他文献
有机小分子催化的水相Aldol反应是近年来研究最广泛也最深入的一种反应类型。各种用于水相催化的新型小分子催化剂不断涌现。本文根据有机催化中功能拼合的基本原理,合成了两
学位
空间可展开光学系统采用的是主动控制的拼接主镜.基于波动光学衍射理论分析了光学系统在几种展开方式下由主镜形状、分块镜间隙等因素引起的衍射效应,这为评价展开方式提供了
整合素是细胞表面的一种重要跨膜受体,通过介导细胞与细胞外基质及细胞与细胞间的双向信号传导,在肿瘤细胞迁移、粘附、浸润及肿瘤血管新生中起重要作用。将整合素αvβ3作为
冬凌草[Rabdosia rubescens(Hemsl)Hara],是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主要化学成分为二萜类、三萜类和甾体类、黄酮类、生物碱以及其它含N类化合物,冬凌草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
学位
抗肿瘤抗生素是由微生物代谢产生的抗肿瘤活性物质,种类很多,已应用于临床的有十余种,丝裂霉素,多柔比星,博莱霉素等天然来源的抗肿瘤抗生素以及经化学修饰的同类物,已成为肿瘤治疗的常用药物。本论文研究博宁霉素(Boningmycin, BON)和二甲基黄青霉素(Xanthocillin X dimethyl, XXD)对肿瘤细胞的作用机制。抗肿瘤药物在低浓度下引起肿瘤细胞衰老,是一种重要的抑瘤机制,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