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选择了小兴安岭地区5个森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于α和β多样性分析了草地、白桦林、落叶松林三种林型基于纬度梯度的多样性变化规律,探讨了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林型演替变化中不同林型的多样性变化差异。构建了基于定量化的物种保护价值评价方法,对自然保护区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系统分析,科学的评价其物种保护价值以及珍稀濒危物种的保护价值。实验结果表明: (1)随着纬度的增加草地、白桦林、落叶松林的Shannon 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总体呈现递减趋势。大沾河自然保护区的草地、白桦林、落叶松林相对于其它四个纬度,由北向南Jaccard指数、Sorenson指数呈递减趋势,Cody指数呈递增趋势。Jaccard指数、Sorenson指数在友好地区出现波峰,物种相似性较高,表明友好地区可能为小兴安岭的群落交错区域。 (2)5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从演替早期到演替中后期的Shannon wiener指数和Margalef指数不断增大,中后期达到最大值,演替后期开始下降,与中期物种丰富度假说一致。大沾河自然保护区和友好自然保护区的红松林相比于其他5种林型的Jaccard指数、Sorenson指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这说明红松林的物种组成和生境环境与其他林型之间存在较大差异。 (3)保护区典型群落内共调查植物种类76科205属371种,其中珍稀濒危植物共25科36属44种,群落结构呈现单调化的特点,与东北植物区系的特点一致,物种分化程度较低,主要物种大多集中于优势科。 (4)友好自然保护区的Tp、Tz指数均位于首位,物种保护价值较高,红星、乌伊岭自然保护区的野生植物保护价值虽然低于红星、大沾河自然保护区,但是珍稀物种的保护价值却高于后者,珍稀物种的保护价值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