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本位思想研究——以民国小学语文教材《开明国语课本》为例

来源 :青岛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ulina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要以儿童为本位,教材的编写也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并且以儿童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年来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绘图的《开明国语课本》自重新翻印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界定了“儿童”、“儿童本位”、“语文教材”的概念。随后从儿童是独立的生命个体,儿童有天真的生物性,儿童有丰富的想象力,儿童有审美的艺术性,儿童有独特的语言这五个方面分析了儿童本位思想的内涵。  本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以民国教材《开明国语课本》为研究对象,从吸引儿童兴趣的体裁,贴近儿童生活的题材,激发儿童想象力的插图,富有儿童趣味的语言以及符合儿童心理的编排方式这五个方面细致分析了儿童本位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最后针对当今语文教材存在的偏重思想教育,脱离儿童生活,具有成人化取向,忽视儿童特点等问题,从《开明国语课本》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立足于儿童本位的教材编写理念,为当代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提供经验和启示。
其他文献
在理论与实践的关系中,理论、实践是两个宏人、晦涩的范畴。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划界,展示了一个虚(体)实(体)相生的教学世界图景。教学理论是理论思维的产物;教学实践作为典型
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随着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当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表现得格外强烈,利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教学对其进行审美教育,体
儿童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他们随着人类的诞生而出现,随着人类的进步而发展。父母生养儿女、子女依赖父母,成人期待孩子;儿童成长于社会,社会造就着儿童,国家存亡、民族兴衰就在乎儿
作为社会转型中的一个新的社会问题,我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最近两三年来,开始受到政府、学术界乃至全社会的关注。相比较而言,至今城市流动儿童的研究居多,农村“留守儿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