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设一个“没有贫困、共同发展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千百年来孜孜以求的美好画卷。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主要关注资本主义制度下城市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深刻揭露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种种弊端,提出实现无产阶级解放实现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消灭私有制。然而贫困问题并没有伴随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销声匿迹,却在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发展过程当中如影随形。面对这一事实,绝对不能盲目照搬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来解释和解决中国农村的贫困问题,必须要坚持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而开辟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扶贫开发道路。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和逻辑统一法、跨学科研究法、实证研究法,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视角对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理论与实践框架进行解读,系统梳理总结中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历史性成就与突出性问题。第二章主要对“贫困”、“反贫困”的概念进行界定,归纳“贫困”的类型和反贫困的意义,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和其他学派、学者对于“贫困”的认识与研究。第三章主要对当前全球贫困及反贫困现状进行总结,包括分析全球贫困主要特点,分析中国农村反贫困所取得成就、原因以及其他主要发展中国家地区反贫困效果欠佳的原因。第四章主要对我国农村扶贫理论与实践进行回顾,总结改革开放前后党中央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贫困问题的理论与实践贡献,重点阐释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的提出背景、丰富内涵、实现路径与重大意义。第五章通过选取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典型案例,分析脱贫攻坚工作进入“攻坚拔寨”冲刺阶段的问题与挑战。第六章主要讨论在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指导下,如何调整与完善我国农村未来扶贫路径与对策。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的革命性意义不容否定与质疑,研究这一思想是“回到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现实需要。在今后一个时期,必须要将马克思主义反贫困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习近平“精准扶贫”重要论述作为打赢新时代脱贫攻坚战的根本遵循,要立足于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变化,坚持看待和分析贫困问题的辩证唯物主义立场,继续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农村贫困问题的认识,不断拓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