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保存液对兔静脉移植物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来源 :中国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7709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言: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ArteryBypassGraft,CABG)是临床上治疗冠心病的重要途径之一。而血管移植后的远期通畅率仍不尽如人意,据统计,静脉桥的十年通畅率仅60%[1],仍有大部分患者需后续治疗。移植损伤、血管扩张,管壁缺血、血流动力学改变(动脉压、剪切力)等因素引起多种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分泌,促使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并向内膜迁移,进而引起细胞外基质沉积、斑块形成[2],被认为是远期血管狭窄的主要机制。有研究表明,静脉手术后粘附分子表达增加致使单核细胞早期发生粘附,浸润内膜,移行为巨噬细胞,最终转化为泡沫细胞,成为粥样硬化的核心,这就是最终导致静脉桥狭窄的过程[1,2]。因此,针对移植血管保护的许多新技术,如药物应用、血管外支架、保存液、电磁辐射、基因工程等也逐渐进入临床,在搭桥过程中的血管保护也逐渐为临床医师所重视。搭桥手术中,往往需要搭2-3根桥,而公认通畅率较高的动脉桥,因其数量及长短范围等因素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大隐静脉以其易获得、足够长度、损伤小等优点成为较多临床医院的首选。在CABG中,取下静脉至搭到最后一根静脉,往往需要30分钟以上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静脉血管的保护不足,使得血管内皮细胞受到破坏,进而导致血栓形成及内皮细胞增生。而传统的罂粟碱保存液虽具有良好的扩血管功能,但其PH值、渗透压及血管内皮细胞的保护都不甚理想,所以,很多新型的保存液发展出来。   全血保存液可以良好的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维拉帕米-硝酸甘油保存液可以良好的扩张血管及抑制Ca2+通道,从而保护内皮细胞,本实验探讨罂粟碱保存液、硝酸甘油.维拉帕米保存液、肝素化全血保存液及林格生理盐水对照液对兔静脉移植血管的保护作用效果,从而为临床的应用及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材料与方法:   健康新西兰大耳兔48只,分四组,每组12只,分别为:A组:维拉帕米+硝酸甘油保存液组(Nitroglycerin-Verapamilsolucoin,GV组)、B组:肝素化全血保存液组(Hcparinizedbloodsolution,PB组)、C组罂粟碱保存液组(Papaverinesolution,PAP组)及D组对照组(林格液+肝素)。取兔颈外静脉,分别放置与不同保存液中30分钟后,移植至颈内动脉。于移植后第7天、14天、28天取出移植物,HE染色观察不同时期内皮增厚及中膜增生情况。另取5只兔双侧颈外静脉,共10支,长约2cm,粗细均匀,分为40段,每段约0.5锄,分别放入1ml不同保存液中,30分钟后取出静脉,ELISA法测量1ml保存液中内皮素(ET-1)含量,HE染色观察短时间保存后内皮细胞破坏情况。   结果:   第7天各静脉移植物比较,各组间内膜中膜比值(Intima-mediavalue,I/M值)无差异;第14天及第28天的各组比较,A组及B组内膜增厚最轻,C组及D组内膜增生最为严重,测得I/M值进行比较,其中:A组与B组比较,其I/M值无差异,A组与C组及D组均有差异(P<0.05);B组与C组及D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C组与D组比较无差异。ELISA法测定内皮素-1(Endothelin-1,ET-1)释放量,A组ET-1释放量较B组、C组、D组均明显降低,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ET-1释放量较高,与C组及D组比较均有差异(P<0.05),C组与D组无差异;短时间保存后,四组内皮脱落情况观察,A组及B组短期保存后的血管内皮破坏情况较C组、D组要轻,内皮细胞覆盖率较高,A组与B组内皮细胞覆盖率比较无差异,A组与C组及D组比较均有差异(P<0.01),B组与C组及D组比较均有差异(P<0.01),C组与D组比较无差异。   结论:   1、肝素化全血保存液及GV液对兔静脉血管的保护作用优于罂粟碱组及对照组,其内膜增厚情况小于罂粟碱组及对照组,内皮细胞覆盖率优于罂粟碱组及对照组;   2、肝素化全血保存液的ET-1在四组中最高;GV组ET-1释放量在四组中最低;   3、GV保存液在四组保存液中对血管的保护作用最理想。
其他文献
前言:   Supreme喉罩(The Laryngeal Mask Company Limited,新加坡)是于2007年应用于临床的一次性双管喉罩,其结构设计与咽喉部解剖更加匹配。因其对通气罩的改进及引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