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鲜明特点,对外开放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中国因应时代发展趋势制定的基本国策。对外开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实现科学发展的核心战略,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关键。二者相互促进,辩证统一,服务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对外开放和自主创新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一方面,对外开放是创新型区域建设的内在要求;使区域在发展中整合国际国内创新要素成为可能;另一方面,创新型区域又必然是自力更生基础上的开放型区域,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在空间上的耦合,推动着区域经济优化演讲,协调发展。
一、在新形势下,对外开放和区域创新,成为区域经济研究的重要命题。随着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开放则荣,封闭则衰”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又随着人类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以科技创新为主要表现方式的智力要素在经济发展中作用日益凸显,“创新势强,守旧势弱”,自主创新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和支撑力。实践表明,区域的对外开放度与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呈现出互动耦合的态势,推动着区域经济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一方面合理地吸纳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提升着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也有可能向区外积极地扩散本区域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物质产品和文明成果,构成了开放式创新型区域建设的现实基础。
二、对外开放与自主创新,二者并行不悖,辨证统一。创新型区域建设必须走开放型创新道路;对外开放必须立足于自力更生,为建设创新型区域服务。要创新利用外资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彰显对外开放在推动自主创新、产业升级、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外溢效益,构建内外结合务实高效的区域创新网络。要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上运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战略,创新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方式,支持有能力的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壮大“立杆国内,扬帆全球”的创新主体,加快形成各区域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的优势。
三、从区域特点和我国开放格局出发,区域对外开放和建设创新型区域,必须实施对内对外两个开放,借重国内国外两类资源,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网络和创新体系。着力于主体性、资源性、环境性三大类要素的聚集和整合,注重对外开放政策与区域创新政策的契合,提高区域开放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学研结合的体制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转化率,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优势品牌产品,增强国际国内市场竞争力。
四、对处于不同开放水平和具有不同创新能力的区域,应该分类指导,区别要求。我国区域发展极不平衡。在宏观层面,应根据区域发展水平和现实能力实施有差别的开放模式和创新战略。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东部发达地区开放早,水平高,创新体系基本形成,重新能力比较强,应当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东北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应当以传统产业的高新技术改造为重心;中西部等欠发达地区应当以学习消化为基础的二次创新为主导,在某些有优势的领域寻求赶超和突破,推动创新能力和研发实践的跨越式发展。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各具特色的创新型区域,并由此集合构成创新型国家的空间体系。
五、区域中心城市在创新型区域建设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区域中心城市在区域内的示范、辐射和带动效应表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是在科技方面。这些中心城市不仅是区域的交通通讯枢纽,也是科研机构和各类高端人才、创新主体等资源要素的聚集地,同时也是区域内开放度最高、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领头羊,在创新型区域建设中起着火车头作用。牢牢抓住创新型中心城市这个关键,在创新环境营造、创新投入、创新要素集聚、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激励机制予以倾斜,并因地制宜地对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次中心县(镇)进行重点扶植,实现中心城市与其经济腹地创新要素的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区域经济的一体化创新型网络体系,使区域创新能力得到整体提升。因此,要充分运用创新型中心城市在创新型区域建设中的聚集、辐射、示范作用,这对打破区域城乡二元化结构、缩小城乡差距、统筹城乡发展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