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研究表明,炎症反应常伴随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提示炎症反应与缺血性卒中(IschemicStroke,IS)的发生密切相关。既往研究显示,触珠蛋白(Haptoglobin,Hp)作为一种新型炎性反应标记物,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且在血清中的高表达与冠心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亦发现血清Hp水平亦与IS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血清Hp水平与IS的常见亚型——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性脑卒中(Atherothrombosis,AT)发生的相关性将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探讨血清Hp水平与AT的发生风险及其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依据2007年TOAST分型标准,纳入80例AT患者作为病例组,并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HI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同期从我院体检门诊人群中随机抽取年龄、性别匹配的无心、脑及周围动脉粥样硬化病史的人群80例作为对照组,均记录影响动脉粥样硬化及Hp的潜在危险因素。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血清Hp浓度,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AT组和对照组血清Hp水平差异;进一步按Hp水平进行四分位数分层,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Hp水平对AT发生风险的影响。病例组Hp水平与NIHSS评分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秩相关及偏相关分析。结果(1)AT组患者血清H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2.02±1.47Vs1.35±0.97μg/mL,P=0.003);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OR=1.512,95%CI:1.131~2.021,P=0.005);(2)进一步将血清Hp水平按四分位数间距(<0.53,0.54~1.20,1.21~2.06,>2.07mg/L)进行分层。以Hp水平最低四分位(<0.53μg/mL)为基准,处于不同血清Hp水平发生AT的发生风险分别是处于最低四分位者的1.429、2.632、3.000倍;校正相关危险因素后,发现处于最高四分位Hp水平者发生AT的风险是最低四分位的3.356倍(P=0.025);(3)Spearman秩相关分析显示,AT患者血清Hp水平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r=0.3149,P=0.004);进一步偏相关分析亦有统计学意义(r=0.267,P=0.021)。结论血清Hp是一种新型的炎性反应标志物,与AT发生风险及严重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