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NA乙酰化酶NAT10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福建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feng19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RNA乙酰化转移酶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是目前治疗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主要方式,但术后再狭窄是临床治疗所面临的重大问题。血管新生内膜的致病机制虽不完全清楚,但已有研究报道RNA修饰在血管新生内膜疾病进展中发挥关键作用。新近研究发现N-乙酰基转移酶10(N-acetyltransferase 10,NAT10)能够对m RNA胞嘧啶进行乙酰化(N4-acetylcytidine,ac4c)修饰,调控m RNA稳定性及翻译效率,但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目的:本研究拟在细胞与动物水平上探讨NAT10是否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发挥调控作用。方法:1使用SD大鼠进行颈动脉球囊损伤构建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对NAT10蛋白定量、斑点实验检测m RNA ac4c修饰水平改变,评估NAT10及m RNA ac4c修饰与血管新生内膜形成的关系。2分离培养大鼠原代VSMCs,使用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诱导VSMCs增殖模型,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对NAT10蛋白定量、免疫荧光染色进行NAT10定位,明确细胞增殖模型中NAT10蛋白表达及定位。3分别构建NAT10敲降及过表达腺病毒,在大鼠颈动脉球囊损伤模型中进行损伤局部干预,通过免疫印迹实验验证干预有效性、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损伤处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情况及Ki67免疫荧光染色检测细胞增殖指标改变,明确NAT10在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中的作用。4构建NAT10 si RNA和过表达质粒,在大鼠VSMCs中分别转染si RNA和过表达质粒后,通过CCK-8、PH3免疫荧光染色实验检测大鼠VSMCs增殖改变;通过划痕、细胞小室实验检测大鼠VSMCs迁移改变;通过Tunel染色、细胞流式实验检测大鼠VSMCs凋亡改变,明确NAT10调控VSMCs增殖、迁移及凋亡等生物学过程。结果:1在大鼠颈动脉血管新生内膜组织中,NAT10表达及m RNA ac4c修饰水平显著增高;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刺激的大鼠原代VSMCs中,NAT10表达明显增加,且定位于细胞核中。2在体敲降大鼠颈动脉血管NAT10表达可抑制血管新生内膜形成,降低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3在体过表达大鼠颈动脉血管NAT10可促进血管新生内膜形成,促进细胞增殖。4在大鼠VSMCs中敲降NAT10表达可抑制细胞增殖、迁移,促进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进程。5在大鼠VSMCs中过表达NAT10可促进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结论:血管损伤后,血管中膜VSMCs高表达NAT10蛋白,且NAT10通过影响VSMCs增殖、迁移及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调控血管新生内膜的发生发展。第二部分NAT10通过乙酰化修饰影响m RNA稳定性及翻译效率调控VSMCs增殖、迁移及凋亡背景:RNA修饰在心血管疾病进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而新近发现的m RNA ac4c修饰能够调控m RNA稳定性及翻译效率,但其在生理与病理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甚少,在心血管疾病中更无报道。目的:我们拟在细胞水平探讨NAT10是否通过m RNA ac4c修饰影响m RNA稳定性及翻译效率,进而调控血管新生内膜形成。方法:1构建NAT10乙酰化酶结构域突变质粒,转染大鼠VSMCs后,通过CCK-8实验检测大鼠VSMCs增殖改变,明确NAT10通过m RNA ac4c修饰调控VSMCs增殖等生物学过程。2大鼠VSMCs敲降NAT10后,进行转录组、RNA乙酰化免疫沉淀、RNA代谢及核糖体印迹高通量测序,明确NAT10通过m RNA ac4c修饰影响m RNA稳定性、翻译效率,调控VSMCs增殖、迁移等生物学过程。结果:1体外突变NAT10乙酰化酶结构域,过表达NAT10后促VSMCs增殖效应消失。2转录组测序发现,NAT10敲降后差异基因高度富集于调控细胞增殖、细胞死亡等生物学过程。3 ac RIP测序发现,NAT10敲降后m RNA ac4c修饰差异基因高度富集于调控细胞增殖、细胞迁移等生物学过程。4联合分析ac RIP测序和RNA代谢测序发现,NAT10通过m RNA ac4c修饰影响m RNA稳定性,调控VSMCs增殖、迁移等功能。5联合分析ac RIP测序和核糖体印迹测序发现,NAT10通过m RNA ac4c修饰影响m RNA翻译效率,调控VSMCs增殖、迁移等功能。结论:NAT10通过m RNA ac4c修饰影响下游基因稳定性及翻译效率,进一步调控VSMCs增殖、迁移及细胞凋亡等生物学过程。
其他文献
背景:中国是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之一,中国食管癌患者病理类型有95%为食管鳞癌(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ESCC)。中国食管鳞癌具有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生存率的“两高一低”的流行病学特点。近年来,随着手术治疗、放化疗、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改进和突破,食管鳞癌的治疗方式日益多样,但仍未能明显提高食管鳞癌患者的生存预后。因此探索更具有诊断和治疗意义的靶标仍是
【目的】CRISPR/Cas9文库筛选技术有助于发现参与不同疾病的重要基因和治疗靶点。前期文库筛选发现KDSR基因对白血病细胞的生存至关重要,但有关KDSR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尚未见报道,且机制不明。本课题拟验证KDSR在白血病中的重要作用,探讨其参与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方法】1、应用CRISPR/Cas9文库筛选技术在MOLM13和MV4-11细胞中鉴定参与白血病细胞生存的重要鞘脂酶;2、通
研究目的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由于缺乏ER、PR及HER-2,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除了化疗之外,无有效治疗方法,因此复发转移率高,预后差。近年来,长链非编码RNA被证实在大多数生命活动中发挥重要功能。LncRNA主要通过影响乳腺癌的发生发展、凋亡、侵袭和转移能力来发挥作用。在本研究中,我们试图找出在TNBC患者中特异调控的临床相关lnc
目的:明确地西他滨(DAC)促进结肠癌细胞HT29增殖的药物浓度以及该浓度对HT29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和细胞形态学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选择HT29人源结肠癌细胞系。根据是否采用DAC处理分两组:(1)DAC处理组:含不同终浓度DAC(10-3至100μM)的DMEM培养基处理的HT29结肠癌细胞。(2)对照组:普通DMEM培养基培养的HT29结肠癌细胞。采用Cell Counting Kit-
目的:三阴性型乳腺癌(triple 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是一种高度侵袭性疾病,以肿瘤进展快、复发转移发生率高、预后差为主要特点。在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microRNA(miRNA)发生失调通常会导致基因的表达异常。在前期研究发现中miR-126-3p在TNBC肿瘤细胞中的表达量显著低于其他分子分型的乳腺癌,而且已有研究表明肿瘤血管完整性可能会受到miR-126-
第一章Co(0、1、2.5、5、10)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细胞毒性检测目的:制备不同掺钴量CLP多孔生物陶瓷支架Co(0、1、2.5、5、10),研究不同掺钴量对CLP结构、物理特性及化学特性影响,检测五种支架细胞毒性进行生物相容性的初步筛查。方法:(1)利用固相烧结法合成不同掺钴量的生物陶瓷粉体,使其满足Ca(10-x)CoxLi(PO4)7(x=0、0.1、0.25、0.50、1);利用三维打印
腹主动脉瘤(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AAA)是全球老年人群的重要疾病负担,常常被忽视,因为通常只有在破裂时出现症状,但一旦破裂其死亡率接近100%,且目前无有效药物能预防其发生发展。既往研究提示大规模筛查的成本效益比有待商榷。因此,探索AAA发生的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以鉴别高危人群,对提高筛查效率及防治有着深刻的公共卫生意义。本课题首先通过自然人群队列,明确了高红细胞分
直肠癌目前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我国最新版《结直肠癌诊疗规范》及美国NCCN(国立综合癌症网络)直肠癌诊疗指南建议,对于中低位Ⅱ/Ⅲ期局部进展期直肠癌(LARC)推荐先行术前新辅助放化疗再行手术治疗,在肿瘤缩小、降期、提高局部控制率、提高保肛率以及减少局部复发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但患者由于个体差异导致治疗响应不同,部分患者甚至肿瘤进展。因此,如何提高NCRT疗效,目前仍是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课题
研究背景和目的:随着气道内膜结核、创伤后气管插管及气管切开的发生率明显上升,良性气道狭窄的发病率也随之升高。得益于介入肺脏病学的迅速发展,气道腔内介入技术为良性气道狭窄的患者提供了一种新型高效的治疗方法并成为良性气道狭窄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之一。采用呼吸内镜引导下的气道腔内介入治疗时,患者常产在“狭窄-介入治疗时二次损伤-修复再狭窄”的恶性循环,成为呼吸介入治疗领域亟待解决的难题。肉芽组织的生成与演变
背景和目的胃癌的恶性度高,预后差,腹膜转移是其最常见、侵袭性最强的转移类型。胃癌腹膜转移的具体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由于缺乏有效预测指标,其诊断难度较大,且治疗手段有限,疗效欠理想。腹腔灌注化疗(IPC)是临床防治胃癌腹膜转移的有效手段,但IPC也存在治疗风险。因此,鉴别腹膜转移危险因素,寻找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高危患者进行预防性IPC干预值得重视。在前期研究中,我们通过全外显子捕获测序(WES),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