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成渝城市群作为西部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和长江经济带的战略支撑,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一环。《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6-2020》强调要以强化重庆、成都辐射带动作用为基础,以创新驱动为支撑,整合创新资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形成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在成渝城市群创新发展的进程中需要关注两个问题:一是创新模式的选择;二是创新活动产生的效果。相对于传统创新模式,协同创新能够更好地配置与利用创新要素,进行创新生产,获得创新成果,从而提升创新绩效。协同创新是城市内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通过协同互动的方式组织与协调创新要素进行创新生产从而获得创新成果的过程。此外,由于各个城市并非独立的封闭系统,本城市的创新活动会受到空间相关城市创新活动的影响。因此,本文通过梳理协同创新、创新绩效、协同创新影响创新绩效的相关文献,把握本文的基本研究脉络,拟解决三个问题:第一,协同创新如何对城市群创新绩效产生影响?其机理是什么?第二,成渝城市群现阶段的创新绩效水平、单个城市内部主体的协同创新水平如何?第三,协同创新能否促进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升?本文在分析协同创新影响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机理的基础上,采用2012-2017年成渝城市群的面板数据,对协同创新和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进行测算,在考虑城市间创新活动的空间相关性的基础上,运用空间面板模型,实证分析协同创新对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影响,以期提高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经过实证分析,本文的研究结论有:(1)在成渝城市群创新系统中,主体协同创新水平较低,整体有待提升。(2)成渝城市群整体创新绩效偏低,且成渝城市群内部各个城市的创新绩效值差异较大。(3)协同创新过程中,政府和金融机构的科技资助显著提高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高校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抑制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升;而科研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显著提高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4)成渝城市群各个城市的创新活动在空间上具有显著相关性,且R&D人员和R&D资金等创新要素的城际流动,有利于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升。(5)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地区产业结构均对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有显著影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提高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助于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升;地区产业结构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表明地区产业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升。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努力提高协同创新水平、充分发挥空间相关效应、营造良好的区域环境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为成渝城市群创新绩效的提高提供一点理论支撑和现实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