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落公共空间是乡土民众开展公共活动的重要场所。解放前,各种神庙、宗祠是传统村落中主要的公共空间,这些公共空间代表着传统的、习俗的权威,是传统乡村精英管理地方社会运行的有效资源。解放后,民间信仰一度被视为封建迷信而遭到不同程度的冲击,作为民间信仰载体的祠庙也遭到了破坏。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减弱了对农村的政治控制,那些曾经被压制、被认为是“封建迷信”的民间信仰开始复兴,而各地祠庙的重修是民间信仰复兴的重要标志之一。祠庙的重修使得民间信仰活动重新回到了民众的公共生活中,传统公共空间再次成为村落现代化转型期的乡村民众精神慰藉的平台。本文以瑶头村的传统公共空间——“上阁”为个案做定点研究。作为传统公共空间,上阁一直是瑶头村民众民间信仰的重要载体,除此之外,改革开放以后,在民众的自主选择下,“饭市”在上阁中形成,上阁成为了一个神异性和日常性共存的公共空间。现在的上阁对村落秩序的建构和整合,对村落权力的运行仍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然而,随着村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村落社会正在进行着熟人社会化向半熟人社会化的转变,民众对新型公共空间与村落公共生活多元化的需求也渐渐开始萌芽,因此,许多由国家主导而在村落中建成的公共空间脱颖而出。在瑶头村,新型公共空间——“广场”建成后得到了有效利用,这不仅是对传统公共空间无法满足当代民众的多元公共生活需求的补充,也是在新农村建设背景下民众自愿接受国家政策引导的一种反应。本文主要运用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理论方法,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和地方文献资料,对上阁的变迁轨迹与现代功用进行审视,希望借助“上阁”这一传统公共空间的变迁史及其现代意蕴来反映村落民众公共生活的变化与新农村建设时期村落多元公共空间的建构。本文由绪论、正文、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选题的缘起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论文写作的不足之处。正文部分,主要分四章进行写作论述。第一章是上阁的概况,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在第一部分介绍了上阁所在村落的自然地理环境和历史人文状况,在第二部分对上阁这一公共空间本身进行了经验性的概括。第二章论述上阁民间信仰的变迁轨迹。在这一章,本文主要介绍了上阁及以上阁为依托的民间信仰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迁。第三章对改革开放后上阁世界的民俗生活进行审视。本文将研究的视角置于改革开放以后以上阁这一公共空间为依托的民众的民俗生活,希望通过对这一特定公共空间中民众的民俗生活的审视来反映新时期村落民众公共生活的样态。第四章探讨了现代化境遇下村落传统公共空间的意蕴。本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别从上阁作为神异性公共空间和日常性公共空间的角度来探究上阁这一公共空间在村落现代化转型期对村落社会秩序的整合作用。第二部分探讨上阁的政治意义,即上阁与村落权力博弈的互动关系。结语部分探讨了村落的半熟人社会化与村庄公共空间的多元化建构的关系,也对国家视角的新农村建设进行了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