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世纪60年代末女权主义浪潮以来,性别问题一直是女性主义的核心。众所周知,男性和女性在生理上是不同的。但是西方的女权主义者认为人的男女性别差异不能决定人在社会文化中的性别认同,妇女的现状不是由生理性别决定的,而是由社会性决定的。许多西方的理论,如精神分析,形式主义,符号学,后现代主义和后殖民主义,已成为新的精神运动出现在社会和文化中。女权主义,作为其中一方面,使我们对翻译研究的理论和实践有了更多的想法和见解。纵观翻译史,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女性和翻译由于相似的社会地位而密切的联系在一起。他们两个总是被冠以次要的、卑微的、虚弱的、被动的、缺乏创造力等标签,因此被视为是边缘人物。由于都收到了这种相同的不公正待遇,翻译和女性都很关注他们自己在各自领域里的位置。此外,西方的女权主义者明白,语言不仅仅是交流的手段,而是束缚女性精神和社会活动的枷锁。翻译长期以来一直被视为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是第二位的,是要服从于原文的。正如女性在男权社会中被认为是第二性的。从第一个男权社会的应运而生,男性和女性之间的不平等就开始了。在西方和东方的国家,男人的形象始终是占主导地位,有权威的,积极的和有创造性的。而女性则是处于边缘的,附属的,消极的和模仿的地位本论文首先介绍了女性主义和翻译研究的关系,包括女性主义的起源和发展,翻译理论和策略等。接着以中国五四时期的女性译者为例,分析了女性的价值观和价值观的冲突,以及这些价值观形成的社会背景,从而来研究对翻译的影响。随后,文中以这个时期中国的女性译者翻译的《意中人》和《遗扇记》为例,分析了译本在文本选择、女性形象塑造、婚恋观及追求男女法律地位的平等等方面上都有女性意识的显现。从而归纳了中国女性翻译的特点,并与西方女性主义翻译进行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