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教育组织,书院起源于民间私人聚书讲学的场所。它始于唐代,兴盛于宋代,衰落于晚晴。书院多由当地乡绅或有声望的人创办,其建筑本源隶属于当地民居体系。在中国书院的发展过程中,浙江地区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其中浙北地区位于杭嘉湖平原,是独特的吴越文化的聚集地,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为书院的兴起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土壤。本文以“地域文化圈”为切入口,以清代以后浙北地区古代书院为研究对象,首先从宏观切入,由建筑学、社会学、人文地理学角度,选择同操吴语的吴越文化圈来研究浙北地区古代书院建筑,在分析吴越文化圈民居的发展与谱系的基础上,结合历史、地域这两个要素塑造一个“历时性”与“等时性”的时空概念来探究浙北古代书院的源流,再从中观分析浙北地区古代书院的发展轨迹与地域分布,最后从微观层面上,首先探究浙北古代书院建筑营造的物质层面包括书院建筑的空间营造、建筑的单体营造、书院的营造工程做法,同时对于浙北古代书院营造的文化内涵即非物质层面包括书院的环境观、营造观与人文观以及价值取向进行分析,从而归纳出浙北古代书院营造地域性特征以及隐藏在背后的文化内涵。具体而言,本文首先结合历史、地域两要素来阐述位于浙北所处的吴越文化圈的整个大区域内的民居体系,探讨浙北地区古代书院的发展源流;其次分析浙北地区古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地域分布以及类型分类并针对于现存的七所书院的建筑实体营造包括建筑空间营造以及建筑单体营造进行分析;再次,结合建筑典籍《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营造法原》的建筑工程做法,对于书院建筑的木作、泥作、石作进行了分析。在前文对于书院建筑的物质层面上的分析的基础上,最后,对于浙北地区书院建筑营造的文化内涵即非物质层面进行分析,总结出浙北古代书院的的地域性特征以及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