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参与策划的《四世同堂》《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到亲自执导的《北京人在纽约》《刮痧》再到《金婚》《后宫·甄嬛传》以及去年火热荧屏的《红高粱》,郑晓龙作为一名极具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影视创作者,坚持“低处扎根、高处俯瞰”的原则,将镜头对准中国的普通大众,为观众呈现众多质量上乘的影视作品。然而到目前为止,国内外对郑晓龙及其作品的系统性研究并不多见,大都只是局限于对其策划或执导的某部经典作品进行简要评析,并且充满歧见和论争。因此我们有必要采用新的研究方法,来全面阐释郑晓龙影视作品中所蕴含的社会价值。本论文试图从文化视角出发,在宏观与微观的双向拓展中对作品进行系统地解读,主张历史文化语境的重建,探寻郑晓龙影视作品创作以及产生巨大影响的深层原因,从而更好地透析郑晓龙影视作品。从作品本身来看,郑晓龙经过“初创期”的尝试,“发展期”的突起和“成熟期”的辉煌,走出独具一格的创作之路。其作品题材丰富,叙事张弛有度,人物立体鲜明,内容大都具有家国情怀,以及高深的艺术价值与市场价值。也正是这些文本中共有的内在特质以及传递的正能量,使得郑晓龙影视作品能在当下良莠不齐的作品中脱颖而出。从宏观文化语境来看,无论是“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政策,还是国家广电总局颁发的众多管理条例,抑或是市场机制催化下影视作品数量与品质的竞争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郑晓龙影视作品的创作与发展。相较于国内其他影视导演来说,郑晓龙创作的影视作品,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和与时俱进的开拓创新情怀,这些都是当下中国影视市场所匮乏的,值得每一位创作者学习与借鉴。但在大众消费文化的利益驱使下,郑晓龙对个别作品商业性与艺术性关系的权衡有失偏颇,表现出商业痕迹过重、艺术虚构过度等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影视作品的艺术审美价值。因而,作为中国影视事业的领军人物,为使我国影视艺术能够健康、有序、持久的发展,郑晓龙需带领众多影视创作者,理性分析当下中国的影视市场,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观的基础上,正确对待大众文化,合理使用商业手段,创作出让更多人认可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