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夏季(6~8月)以及秋季(9~10月),在卡拉麦里山有蹄类自然保护区随机设置样线,夏季分别调查了放归普氏野马(Equus Przewalskii)的采食样方199个(99个利用样方,100个对照样方)、泥浴样方163个(63个利用样方,100个对照样方)、休息样方163个(63个利用样方,100个对照样方),秋季分别调查了普氏野马的采食样方204个(102个利用样方,102个对照样方)、泥浴样方151个(49个利用样方,102个对照样方)、休息样方152个(52个利用样方,100个对照样方),并设置了14个相关的生境因子,对放归普氏野马不同季节的采食、泥浴和休息生境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对普氏野马的采食、泥浴、休息生境涉及的13个生境因子的分析得出的如下结论:(1)夏季放归普氏野马采食生境选择的特征:选择半阴半阳坡,对无坡向随机选择;选择下坡位,对平滩、中坡位随机选择,选择距离水源近(<2000m),干扰距离<2000m,选择植物盖度在10-30%之间的中高度范围,尤其选择针茅盖度相对较高的生境,随机选择植物种数在中高度范围。(2)秋季放归普氏野马采食生境的特征:半阴半阳坡和无坡向,中坡位、平滩处,选择距离水源近(<2000m)并且干扰较适中的区域,选择干扰距离2000-5000m之间范围,选择总植物盖度和针茅盖度在10-30%之间的中高度范围,驼绒藜盖度中高区域。(3)夏季放归普氏野马泥浴生境的选择特征:平缓斜坡(<20°)、半阴半阳坡、下坡位、平滩,选择植物总盖度在10-20%之间的中低度范围、针茅盖度在10-30%之间的中高度范围、驼绒藜盖度低(<5%),植物科数少(<5种)、种数(5-10种)相对丰富的生境,其泥浴平均海拔高度高于1000m,选择在10-30%之间的中度隐蔽级,对<10%的较低隐蔽级随机选择,距离隐蔽物较近(<50m)。(4)秋季放归普氏野马泥浴生境的选择特征:选择半阴半阳坡和无坡向,平滩,对中坡位随机选择,选择植物总盖度0-20%之间的中低度范围,选择驼绒藜盖度0-10%和针茅盖度10-20%之间的中低度范围,植物种数在5-10种,科数少(<5种)的区域,其泥浴平均海拔高度低于900m,选择与隐蔽物距离较近(<50m),隐蔽级低。(5)夏季放归普氏野马休息生境的特征:选择阴坡和半阴半阳坡,选择上坡位、下坡位,选择坡度为10-30°的斜坡,选择植物总盖度和针茅盖度较低(<10%),驼绒藜盖度中高度范围,植物科数、种数少(<5种)的区域,选择距离水源近(<2000m),干扰距离<2000m的区域,选择900m-1000m范围内的高程,选择距离隐蔽物较近(<200m),<10%的较低隐蔽级。(6)秋季放归普氏野马休息生境的特征:选择半阴半阳坡、上坡位和中坡位,坡度>20°,水源距离较近,干扰距离<5000m。选择植物科数和植物种数5-10种之间的中度范围、针茅盖度低(<10%),驼绒藜盖度低(<5%)的区域,低度隐蔽级。(7)普氏野马放归区四个乡镇社区牧民对调查涉及的保护区相关知识及对普氏野马的认识有显著的差异,但四个乡镇社区牧民对保护放归的普氏野马持有积极肯定态度。(8)放归普氏野马和家畜争夺草场的矛盾与各乡镇到野放核心区的距离有相关性,随着到野放核心区距离的增加,社区牧民保护放归普氏野马的意识逐渐减弱。(9)社区牧民对放归普氏野马等野生动物保护法律普遍了解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