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在全国13亿人口中有8亿多是农民,和许多国家一样,新中国成立以来在工业化、城镇化的初期,也大量从农业、农村中吸纳发展资金,城乡发展的差距逐步扩大,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和建设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进程。进入新世纪,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已成为我国的重要历史任务。作为影响农村、农业发展和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之一,农村公共物品的供给在建设现代化国家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时期就显得尤为重要。要达到公共物品的最优供给,就必须充分考虑消费者对公共物品的需求,要弄清楚农民对公共物品的需求特点、支付能力和需求状况。离开了对公共物品需求的考察,则无法确定公共物品的供求均衡点。我国农村公共物品“自上而下”的供给机制扭曲了广大农民对公共物品的实际需求,导致了现行农村公共物品供应中出现过剩和不足并存的现象。通过建立公共物品的需求偏好表达机制,为农村公共物品供给模式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本文采用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相结合的方法,结合案例分析,拟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中的需求表达进行全面、系统的论述。本文第一部分主要包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已有国内外研究的综述。然后阐述了农村公共物品供求的现状,进而分析了我国农村对公共物品需求发生的新变化,由此引出建立需求表达机制的必要性。随后分析了需求显示过程和蒂布特模型在需求显示上的应用,并在其中通过农村水利建设的例子进行了实证研究。然后重点谈论了筹资方式对农民需求表达的影响,通过分析本文认为筹资方式的变化对公共物品需求的真实显示起不了实质性的作用。最后是全文的总结。在全文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建立和完善农村公共物品需求表达机制的一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