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学的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17世纪,笛卡尔提出“我思故我在”,这标志着人的主体性的觉醒。人类已经不再只专注于对外在世界的探索,也开始寻求对内在自我的发现与认识。哲学家康德首先提出主体性问题,将人的认识能动性作为主体的认识功能,主体可以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认识客体、改造客体。费希特发现了自我与非我的辩证关系,主体间性问题随之产生开来。德国哲学家胡塞尔首次将主题间性问题作为哲学问题提出,对主体性问题的研究从关注主客体关系到关注主体与主体之间的关系,实现了主体性问题质的飞跃。随后的哲学家们,如施莱尔马赫、海德格尔、伽达默尔和利科等纷纷转向对主体性及主体间性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西方翻译界出现了文化转向,对于翻译问题的研究从语言学层面过渡到文化层面。最具代表性的是后现代主义翻译理论的出现,例如解构主义,女权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的翻译理论。其它学派诸如操纵学派和目的论都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注入了新的思想,但是这些学派的观点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随后阐释学理论在译者主体性研究中开始盛行,代表性的有伽达默尔的视域融合理论、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以及利科的哲学阐释学。改革开放后,我国引介了大量的西方翻译理论和研究方法,西方学界对翻译主体性的讨论也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对于译者主体性介绍和相关理论应用的研究的论文也随之衍生,其中主要探讨翻译主体性、译者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几个论题。由于翻译本身的复杂性和学者们关注视角的差异,以及新的翻译现象也在不断地冲击着我们既有的认识。在译者主体性的理论框架无法满足翻译问题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有必要对译者主体性理论进行新的补充。本文基于保罗·利科文化友好性原则,从翻译范式中的两条路径来探究类似诗歌翻译文本研究中译者主体性的构建方式。通过文献研究、数量研究、比较研究和经验总结的方法来探究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的名诗“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的五个中文译本,期望达到(1)为译者主体性的翻译研究引入利科的哲学阐释学思想,使译者摆脱可译与不可译的尴尬处境。(2)证实文化友好性原则可以为译者主体性研究遇到的矛盾提供理论原则以及实践上的翻译策略。(3)肯定利科在翻译方面提出的哲学思想成果,同样为翻译理论提供更多的研究视角。(4)通过文化友好性原则这一研究视角分析华兹华斯这首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构建方式,试图找到一个这类诗歌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建构方式。本研究重点包括(1)找出词汇,句子和文本(句子序列)以及对应的译本。(2)从文化友好性原则关照下的翻译范式中的两条路径来评价不同译本对于译者主体性构建的不同方式,以及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和意义。研究发现五篇译文的译者都采取了改变词性和省略翻译的策略,不同的是在程度上存在差异。另外,个别译者还采取了归化的翻译方法和改变句子顺序。本研究具有两层意义。在理论层面:前人都是探讨译者主体性的内涵以及翻译主体的确立,本文将从利科的文化友好性原则来研究译者主体性,有助于找到一个类似诗歌研究的译者主体性建构方式,进而能够对原有译者主体性理论进行补充。在实践层面:首先,文化友好性原则强调主体对他者的开放性,这样可以避免本族语言走向极端的民族主义和沙文主义。其次,利科的哲学阐释学坚持主体到达主体最短的途径是借助他者,这样译者在翻译作品时需要更多更深入地了解原文本以及原作者当时所处的创作环境,使得译文更接近原文本,达到和谐共生。最后,本研究有助于指导类似诗歌文本译者主体性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