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螺纹雷松藻(雷松藻属)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和完善评价方法,对螺纹雷松藻的消化工艺进行系统研究,以期通过提高螺纹雷松藻的消解能力从而达到提高产品得率和粘度的目的,为以雷松藻为原料生产褐藻酸钠提供基础依据。对原料化学组成及液/固传质性能进行分析,为消化工艺条件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依据。金属元素分析表明每消化1kg干料需要至少投入70.29 g碳酸钠,该理论值为螺纹雷松藻消化过程中碳酸钠的使用量提供参考;液/固传质性能测试表明螺纹雷松藻浸泡48 h后吸水率不再增加、水分渗透厚度仅为3~4mm,因此将浸泡后的湿藻粉碎至1~3 mm有利于碳酸钠溶液的浸入,从而实现完全消化。为提高原料消解能力,获得高产品得率和粘度的褐藻酸钠,针对螺纹雷松藻消化工艺条件进行系统研究。首先建立消化工艺条件的评价方法,通过氨基磺酸验证实验、间羟基联苯法稳定性、精密度和加标回收率的检验,确定以间羟基联苯法作为快速监测消化过程中褐藻胶含量的方法;消化液离心所得的褐藻胶溶液粘度变化符合产品粘度变化趋势,表明可利用褐藻胶溶液粘度快捷评价消化条件对粘度的影响。接着,对螺纹雷松藻焖-搅式消化进行了系统研究,单因素及正交实验结果表明,最佳消化条件为:消化温度70℃、Na2CO3浓度1.67%、搅拌转速400 r/min、料液质量比1:15、消化时间8 h。界面更新作用也是限制消化速率提高的重要因素,为进一步研究液/固界面更新作用对消化反应的影响,将浸泡后的湿藻进行强剪切式消化,结果表明,强剪切式最佳消化条件,即:温度80℃、Na2CO3浓度1.38%、转速200 r/min、料液质量比1:15、消化时间25min,优于焖-搅式消化。对焖-搅式和强剪切式最佳消化条件下得到的褐藻酸钠进行质量分析,并进一步验证强剪切式消化优于焖-搅式消化。经红外光谱定性分析提取得到的样品均为褐藻酸钠;焖-搅式下的产品得率为34.80%,高于对照组的2.70%;粘度为2261.67 mPa·s,远高于市售产品173.30 mPa·s;强剪切式下的产品得率为47.51%、产品粘度为3103.33 mPa-s,均高于焖-搅式;两种消化方式下的褐藻酸钠基本质量指标符合国标、粘均分子量分别为11.85KDa和18.49KDa均高于市售产品的9.85KDa,因此进一步说明,强剪切式消化优于焖-搅式消化并具有一定可行性,螺纹雷松藻放大的消化工艺有望应用于褐藻胶的工业生产上。